養老地產:“附加值”致勝
產品附加值最關鍵
據悉,光明·崇明養生莊園項目計劃2015年底至2016年初開工建設,第一期投資約20億元,其中700畝用于地產建設開發,1300畝用于休閑、旅游和生態建設。據光明集團副總裁莊國蔚介紹,集團旗下的養老院東海護理院也將在崇明開設分院。除醫療資源外,集團內部的教育、旅游等資源都將整合到養老地產項目,“更多采用租賃形式,大部分老人都能消費得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房地產研究室副主任劉衛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對養老地產而言,醫療資源具有核心價值,據此拓展針對普通大眾的養老地產業務,表面上看產出緩慢,實際上這才是真正回歸到了養老產業的巨大潛在市場。盡管養老地產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何種定位,“適合老年人居住”、“養老設施完備”、“養老服務到位”是養老地產最基本的要素,而最關鍵的是作為地產平臺附加值的養老,附加值越高,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越強勁,就越能致勝。
此前,萬科集團總裁郁亮曾明確表示,萬科涉及的“養老”更多是提供養老服務支持方面的服務屬性,這種“社區化養老服務模式”,既不是地產屬性,也不是商業屬性,而是一種服務屬性。萬科計劃將服務作為一種人文化的養老產品,為業主和社會老人提供專業、貼心的服務。
陳志認為,無論是東方太陽城傾力打造的“退休養老社區”模式、北京太陽城集團的全程化醫護型養老模式,還是綠城集團的“學院式”養老模式、萬科提倡的“社區化養老服務模式”,以及其他房地產企業打造的養老地產項目,都算不上成功的模式,癥結在于采取的都是碎片式地推進,未從順應養老產業中人的需求出發整體打造。
既然養老地產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為何還會有如此多的房地產企業趨之若鶩?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了個中緣由。“到202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全國老齡辦根據養老市場前景預測,到2030年,養老服務業的總產值要突破10萬億元。”李志宏強調,市場稀缺和豐厚的產業利潤預期,讓“銀發經濟”成為未來20年內經濟增長的最大一塊蛋糕,加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出臺和房地產市場受政策調控房企急需多元化突圍,于是導致了原本高投入、慢產出的“不招人待見”的養老地產,在眼下備受房企青睞。
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認為,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未來發展機會將從趨勢性機會向結構性機會轉變,“老齡化趨勢下的養老服務社區開發就是結構性機會的重要方面”。而劉衛民的分析是,盡管養老地產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但中國養老地產無疑已進入戰略割據階段,“先下手為強”,誰搶奪的客戶資源和累積的經驗越多,將來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占據中國未來龐大的“銀發經濟”制高點。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