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被盜賣折射監管失守
山西是全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近年來,大量村落內的古建及構件被盜竊或買賣。愛好者走訪了山西400多處古建,發現80%的古建存在丟失構件現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戲臺、廟宇被賣掉。(7月21日中國新聞網)
古建筑的價值是不容置疑的。古建筑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它集歷史、文物、藝術、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集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髄。眾所周知,古建筑多數是木結構,每一座能夠保留下來的樓閣,哪怕是拆散的構件,都有著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延續。因此,山西大量村落內的古建筑及構件,即便不是都可以稱得上是珍貴的文物,但至少也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值得對其進行有效保護,而不能任其被盜賣,成為一種違法交易的“商品”。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一些地方重經濟、輕文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多地省市文保單位讓位于房地產開發,變身別墅、餐館、甚至洗腳城,古建筑被經濟利益所裹挾;再者,為了所謂的城市建設和開發,不惜對古建筑和文化遺址進行毀滅性的拆除,無疑是對文物尊嚴的褻瀆,甚至是對歷史文化的背叛。特別是,山西大量村落內的古建及構件被盜賣,卻鮮見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查處,令人痛心。
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造成人們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悟減弱;精神的物質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響歷史文化的傳播和接受,也反過來影響了歷史文化本身。由此表現出來的泛物質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態,嚴重削弱了人們對文化價值的向往和追求。試想,連整體的古建筑,都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更何況那些散落異處的構件?
然而,盜賣古建筑如家常便飯,折射出了有關部門對文物的監管和保護嚴重缺位。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文物部門和文物專家,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熱炒文物并非是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去挖掘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是各取所需,在文物身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見,山西古建筑被盜賣,應引起當地政府及文物部門反思。給古建筑辦理一張“身份證”,明確其所有權歸屬,采取“誰所有、誰負責”的管理和保護,一旦有古建筑被盜賣,除了對盜賣者進行依法制裁之外,也要追究權屬者的管理責任。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故宮與東南大學開展古建保護合作
12月4日,故宮博物院與東南大學在江蘇南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致力于我國古代建筑價值特色及遺產保護和利用領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創新和科技成果涌現,并擬建立“亞洲木結構建筑研究中心”【詳細】
文物建筑被拆不能總是事后追責
近年來,各地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頻頻發生拆毀文物建筑事件,有的是相關單位帶頭拆毀文物建筑,有的是開發商私自行動。究其根源之一,就是違法成本太低,各地在處理拆毀文物建筑上,普遍只是罰款了之,導致相關單位、開發商根本不懼怕私自拆毀文物建筑【詳細】
云南: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
云南是我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地質遺跡種類多、分布廣、價值高,共有重要地質遺跡806處,其中世界級36處、國家級158處、省級612處。這些重要地質遺存幾乎涵蓋了云南地質遺跡的全部類型,包括基礎地質類407處、地形地貌類364處、地質災害類35處。【詳細】
保護遺址與城市建設并非"你死我活"
侵華日軍細菌部隊原駐地是濟南一處抗戰遺跡,2007年3月掛牌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可如今這里外墻凹陷內墻掉皮,樓內黑暗潮濕還破舊不堪。記者采訪得知,這處三層小樓使用權歸山東省物資集團總公司,從70年代至今一直當員工宿舍使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