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高度雷同亟需創新突破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近日在闡述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時表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經有很多個城市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但是在不少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不智慧的做法,例如高度雷同的規劃。
張新紅希望每個城市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獨特道路,而不是千篇一律。
對每一個城市來說,需要找準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信息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經歷準備期、發展期和提升期。各個城市根據自身的經濟社會特點和信息化水平程度,可分成后發城市、問號城市、潛力城市和明星城市四個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城市,選擇的路徑也應該是不一樣的,面臨的任務也有所不同。各個城市找準自己的位置,就知道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了。
要確定好任務。一般來講,城市信息化建設可以從支撐體系、應用體系和保障體系三大方面去制訂建設任務。每一方面任務的具體內容,還要根據自身的特征和發展階段來確定,但是最終要實現信息化城市的完備發展。
化解矛盾。在我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一個城市往往面臨三大基礎性的矛盾:第一個基礎性的矛盾是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承載能力不足的矛盾。比如霧霾天、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各種各樣的“城市病”。第二是經濟發展比較快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如城市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等需求很大,但是基礎資源有限,滿足不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容易造成矛盾。第三,工業社會的基礎與信息社會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當前,先進的信息生產力與落后的生產關系之間不協調的問題還是十分常見的。
在了解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各個城市可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從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設類型來看,一般包括以下五種類型:管理導向型、產業導向型、綠色導向型、民生導向型、品牌導向型。每個城市在選擇策略之時,要根據城市自身的條件和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并將這種策略貫穿到整個智慧城市的建設之中。
每個城市都應該尋求創新突破,不要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要在頂層設計和尊重創新之間進行協調。要處理好本地應用與覆蓋全國的關系。要深入挖掘表層應用和深度需求之間的關系。要梳理好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社會共同參與之間的關系。
加強保障,是在做好策略選擇的同時,做好規劃的制訂、實施、政策保障、制度標準的建設以及績效的考評等,這些與規劃配套的方面必須跟上去,不然再好的規劃也可能是一紙空文。
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首先要遵循信息技術革命自身的、特有的發展規律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其次,要遵循城市發展的規律。城市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也有一些新的特征和要求,這跟過去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不能沿用過去傳統的手段、方法。
張新紅表示,城市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讓人們生活的更美好。智慧城市的建設、信息化城市的建設一定要把握住這一點不動搖。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