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內文化遺產保護仍存隱患
在剛過去的6月,中國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是上半年國內文化領域的重要事件,也是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大成果。
與以往相較,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更具有獨特價值與意義。這兩處世界遺產“體量”都非常龐大。大運河申遺部分總長度1011公里,涉及河道遺產27處,相關遺產58處。絲綢之路申遺段落全長5000公里,涉及33個遺產點,其中在我國有22個遺產點。將這么多遺產點打包在申遺項目之中,涉及非常復雜繁瑣的論證、規劃與保護工作,充分體現了中國申遺水平的提升。
兩處世界遺產均涉及多地合作乃至多國合作,其中大運河項目涉及國內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絲綢之路項目涉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以及國內的河南省、陜西省、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跨地區、跨國家攜手申遺,既考驗多地、多國的協調能力,也展現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提高。
這也表明,國內申遺工作正在回歸理性,越來越少受到功利化的影響。這些年來,國內各地興起“申遺熱”,背后不無地方政績的考量以及發展旅游經濟的逐利沖動。相形之下,大運河、絲綢之路立意更高、申遺目的更純粹,其項目特點也決定了,未來的保護責任可能遠高于實際經濟效益。如何對待申遺后的大運河、絲綢之路,將考驗著項目沿線地方政府的文化保護意識及其能力。
如果說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申遺成功,體現了國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以及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今年來發生的香格里拉大火、大理古城征收古城維護費等事件,則讓人看到了國內文物保護仍存在著隱憂。
今年1月,一場嚴重火災讓“月光城”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損失慘重,多個民居、客棧、店鋪被毀。此外,麗江古城、貴州報京侗寨等一些旅游熱點古城、古寨,今年來也接連發生火災事故。
急功近利的旅游開發,大抵是造成火災事故的幕后“殺手”。旅游業給當地帶來了收入,其積極意義不必多說,但在發展旅游經濟過程中,若不能充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以及人文生態均衡,無異是涸澤而漁。近日,國家文物局就對麗江古城的商業化傾向提出了警示,要求嚴控周邊新建項目。
地方政府管理過于簡單粗暴,也對文化遺產保護構成了不小傷害。如在云南大理,5年前當地就提出征收古城維護費的設想,結果遭到民眾和商戶極力反對。今年5月,大理再次將此提上議程。在7月1日起施行的大理古城保護管理辦法》中,則已明確規定古城保護管理局的主要職責之一為“依法征收和管理古城維護費”,收費對象為商戶。
收費從來就不是管理的最好辦法,更不用說能對古城保護起到多少作用。商戶依法納稅,就是對古城保護履行了職責,稅外再行收費,非但增加商戶負擔,而且名不正、言不順,實屬與民爭利之舉。古城保護管理局的主要職責在于保護而非管理,如果日常工作重點成了收費,不僅極易形成部門利益化,也很難想象其還能有多少積極性去履行古城保護職責。
在一些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地方,還應學會如何妥善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這一課。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