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假景觀受追捧 文化遺產閑置嚴重
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2014年廣州文化藍皮書。其中關于“保護和開發利用廣州文化遺產”的報告指,近年來廣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小、散、弱、不耐看”是廣州文化遺產景點普遍存在的特征,且全市547處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三分之二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旅游部門對文物的利用停留在“吃現成飯”上面,對文物景點的投入遠遠比不上對人造景觀或建造假古董的投入。
數據:
廣州共有54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報告指,近年來,廣州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加大,積極開展文物和歷史建筑的普查,取得一定成績。廣州市自2004年以來先后開展了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發現并登記文物普查線索4533條。各區(縣級市)政府核定公布各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名錄3623處,并從中核定了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463處。根據2013年的統計,廣州市共有54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國家級29處、省級42處、市級252處、區(縣級市)224處。
與此同時,廣州文博事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廣州地區現有博物館、紀念館49家,其中,省屬1家,市屬16家,區屬14家,行業、民辦18家。
問題:文化遺產利用開發很不夠
問題1:投入多回報少
報告指出,廣州對豐富的文化遺產的利用開發還是很不夠,與北京、西安等相比有一定差距。“譬如,廣州投資籌建了廣州藝術博物院,對沙面建筑進行了大規模整飾,南越王博物館也花了不少人力和財力,可惜的是投入多,回報少,影響力還不夠大,廣州獨特的嶺南文化旅游仍未充分發揚光大。文化和旅游怎樣相結合,似乎還未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
研究指,“小、散、弱、不耐看”是廣州文化遺產景點普遍存在的特征。廣州的博物館數量較少,種類較單一。全市547處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三分之二沒有充分開發利用,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被占用或處于風雨飄搖中,一些文物建筑的景觀大為改變甚至已湮沒。
問題2:文物利用“吃現成飯”
報告認為,近年來文化部門雖然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搶救和維修文化古跡,但在如何處理與旅游的關系等方面還不盡如人意,不能和諧發展。旅游部門對文物的利用仍停留在“吃現成飯”上面,對文物景點的投入遠遠比不上對人造景觀或建造假古董的投入。
廣州不少文化遺產如古寺廟、古祠堂、古建筑現在的面積都比以前小了許多,展覽場地狹窄,內部功能不全,外部沒有廣場停車。一些文物古跡旁邊的歷史風貌被破壞,造成文化景點建筑標志不明顯,不少文物古跡被掩蓋在現代“石屎森林”中,嚴重影響文物的景觀。
問題3:經費不能滿足需要
研究引用數據稱,近年來,廣州文物數量劇增,使得文物保護經費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
2002年,廣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19處,經過文物普查后,2013年廣州市各區(縣級市)政府核定公布各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名錄3623處,核定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463處。
由于這些建筑年代久遠,很多保存狀況較差,需要大量的保護搶救維修經費。近年來,廣州市文物保護經費雖不斷加大,但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問題4:推介力度不夠
推介力度不夠、宣傳表現乏力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癥結。報告指,廣州極少見到文化遺產的廣告。不少游客來廣州,都不知道哪里有文物古跡可以參觀。另一方面,對內宣傳的不足,使得市民沒有充分認識到廣州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價值,有些文化遺產甚至遭到破壞。
建議:
每年6000萬專項資金應固定
藍皮書報告認為,廣州文化遺產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申報和公布了多少個文物保護單位的表面工作。“沒有后續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及學術科研工作推動其傳承與發展,文化遺產充其量只能成為裝飾城市文化的歷史花瓶。”
針對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廣州市政府已初步確定了每年6000萬元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文物維修、考古發掘,應通過政府規范性文件或規章把保護經費固定下來。各區政府除了保證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也應爭取設立歷史建筑保護專項經費。
報告建議,成立以社會力量為主的文化遺產保護督促員隊伍,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日常管理和巡視檢查,防控文物破壞事件。建立市、區(縣級市)、街(鎮)、村(居委會)層級文物保護的安全監管網絡,制定文物安全巡查和安全事故公告制度,將工作重點從事后處罰轉移到事前防范上來。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