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市風道"多受追捧 下游城市會否遭殃
如何打通“經脈”?
對于“城市風道”,香港中文大學建筑系教授吳恩融曾有過這樣的表述,“風道猶如城市的‘經絡’,風道不通城市也會生病”。
那么,如何利用風道,給悶在“蒸籠”里的城市有效降溫呢?廣州市規(guī)劃局有關專業(yè)人士向記者介紹,要建城市“通風走廊”,需要考慮幾方面因素。一是構建“生態(tài)廊道”,首先要根據(jù)地區(qū)的地形地貌,結合好自然生態(tài)要素,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鐵路、河流、湖泊等周邊,規(guī)劃一定寬度的綠帶。另一方面要結合城市規(guī)劃,合理布局街道走向、道路走向、建筑物分布等。
“生態(tài)廊道可以將風導入城市,促進空氣流動,降低熱島效應;同時,廊道內大量植被可以吸收、過濾大氣的有毒物質,提高空氣質量的功能。但是,‘生態(tài)廊道’和‘城市風道’還是不同。”暨南大學大氣環(huán)境安全與污染控制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兌說:“‘生態(tài)廊道’主要是指植被和水的問題。生態(tài)廊道和盛行風向會有交角,希望規(guī)劃部門在設計生態(tài)廊道、綠化通道和濕地建設時,讓其軸向與盛行風沒有夾角。如果兩者形成90度那是頂牛,有30-50度角效果不佳,如果與盛行風向平行,空氣就有非常好的及時擴散效果。”
據(jù)了解,德國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風(一種干熱的地方性風),人們就規(guī)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讓焚風從城市中穿過,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臟空氣帶出去,效果非常好。而在中國香港,沿著城區(qū)風道口上有高大建筑,和盛行風有了90度夾角,人稱“屏風樓”,就是造成主城區(qū)稀釋擴散能力下降的反面教材。
翻閱廣州生態(tài)廊道結構圖,羊城晚報記者發(fā)現(xiàn)早期建設的沿江路、中山路,新中國成立后建的東風路,文革中到后期建的環(huán)市路,以及改革開放建的廣園路,基本都是和河道、盛行風向平行,但中間也有連接線,如廣園路部分路段,“如果部分路段引向東北走,那么到了旱季灰霾嚴重季節(jié),借助城市風道,可以出現(xiàn)更強的污染物稀釋擴散作用。”吳兌說。
下游城市會遭殃?
然而,對于利用城市風道進行“治霾”的辦法,也有人提出擔心。有網友表示,假如城市建成“城市風道”,將灰霾“吹”向別地,本城的空氣是變清新了,但其風口下之地的灰霾天氣勢必會加重,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也將“永無解脫希望”。如此一來,“城市風道”會不會是治理霧霾的“旁門左道”?
對此,吳兌教授進行了原理上的解釋。
吳兌說,大氣本身有稀釋擴散能力的自凈功能。當城市空氣污染物隨著風道到了下風向,當然自身的一些本體濃度會對下風向地區(qū)的當?shù)匚廴疚锘A濃度有一些影響,但因為大氣的自凈能力,一個氣團每向下游移動一公里,就向周邊三個方向擴散幾十米,一個立方米的超標污染物,就被稀釋到原來濃度的千分之一。這意味著,對下游城市的影響是有限的。
還有網友擔心,建“城市風道”,為了給“風”讓路,許多單位及居民將會面臨拆遷之苦,社會財富將會在大拆大建中打了水漂,是一種勞民傷財?shù)?ldquo;治霾”方式。
吳兌也承認,治理霧霾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建筑無序的狀態(tài)是一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必須靠時間慢慢消化。設計“風廊”的目的,是將綠色帶進城市,讓城市與自然不要隔離,建筑也要通過自然采光、采風,這一切應靠規(guī)劃設計來解決,而不是靠更多地花錢。
“借風”除霾,是否奏效,還有待觀察,但這也更說明,治理PM2.5單兵突進難以奏效,亟須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只有使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建設、區(qū)域發(fā)展、個人生活的宏觀與微觀之中,才有清新暢快的健康呼吸。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