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打造最"綠"生態家園
很難想象,速度和奇跡從古運河畔拔地而起,短短幾年時間,藍圖猶如“搭積木”般,在物流集聚區轄區剛設立的竹西街道,正創造著“速度奇跡”。“園街合一”的竹西,通過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推動“綠色增長”,傾力打造最“綠”城市新區。炎炎夏日,激情迸發的季節,置身這片熱土,記者強烈感受到綠色轉型的全新理念。
打好“組合拳”
給園區補上“綠色”課
連日來,常州、北京等地客商密集來到竹西,走進了物流園區投資考察。有客商考察后感到,園區發展,理念前沿。
理念轉換的背后,其實是“鳳凰涅”的歷練。近年來,初具規模的物流園區,一度時期,為了不影響財政收入、不影響就業、不影響發展穩定,水泥制造廠、建筑攪拌廠,還有占地上百畝稅收有限的物流企業,在園區觸目可及。盡管“蘿卜青菜”裝滿了“菜籃子”,但園區發展質態乏力了。“‘粗大笨’曾是園區一個標簽。”園區相關負責人在介紹中作了一個比喻。
發展是第一位的,但要綠色發展。放下包袱,不為一時增速所誘,當下在園區漸成共識。園區嚴格項目準入制度、嚴把企業入園關口、新興產業悄然崛起,做優“大王廟商圈”、做特“現代商貿集聚區”、做精“城市品質生活區”的“一圈兩區”空間布局初見端倪,共同發力城市經濟,打造現代化城市新區。
早轉早主動,成效已初現,上半年,園區實現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7.5億元,增幅15.4%;民資、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戶及“個轉私”全部過半。一場漂亮“組合拳“,正為園區補上“綠色”課。
做好“加減法”
讓綠化擁抱沿運新城
早上曬洗衣服,到了晚上卻落滿灰塵,再一吹,滿臉皆灰。這是瓦窯村民曾經的生活寫照。
這樣的生活境遇緣于境內華電發電廠燃煤發電。而去年7月,華電投入百億元,先期關停兩臺22萬千瓦發電機組并實施爆破拆除,建設兩臺F級40萬千瓦級燃機項目,發展清潔能源。作為歷史性一爆,折射出園區發展的綠色路徑。
“一加一減”的轉型模式已成為園區一道風景,也加快了園區更大規模加大綠化生態建設,騰出稀缺和寶貴的環境容量,支持優質產業發展,為園區的“綠色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支撐。
園區寧啟鐵路以南所有莊臺正逐步拆遷,為城市經濟發展騰空間,把最好地塊建成園林式安置區。幾年來,園區嚴守綠線,從規劃上確定了綠色區域,綠色生態發揮著主導作用。全長1.8公里沿河風光帶,以全新的綠色理念,建設水文化長廊向市民開放。像這樣工程,園區還有多處。走進園區沿河、沿路風光帶、重要節點景觀帶,一道“人在樹下、房在綠中、城在林中”美妙奇景讓人贊嘆不已,園區儼然是一座綠色海洋。
激活“源動力”
為居民打造宜居環境
大凡去上海世博會的人都知道,以“園區+園林=幸福家園”為主題的江蘇館,向千萬游客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生態環境不僅是城市的品質標志,也是老百姓的福利標志。
這并不是紙上理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創新實踐。竹西在園區建設中植入“園林”理念,讓園區成為宜居的生態家園,更是園區轉型的“神來之筆”。投入400萬元建成的竹西廣場,健身、綠化、美化,一應俱全,成為百姓休閑最佳去處。貫穿園區東西向的冷卻河,總長約3公里,周邊居民多達幾萬戶,未來將建成為竹西景觀河,屆時,一河兩岸,青石駁坡,河水漣漪,波光粼粼,河岸兩邊,楊柳搖曳,層林吐翠,姹紫嫣紅,讓人分不清這里究竟是桃園美景,還是園區。
園區園林化,宜居景觀化。宜居是百姓最基本需求,而把每一個安置區建成為城市景觀,這是打造城市新區的又一個新理念。總投資近5億元的竹西芳庭安置區正緊鑼密鼓建設中,從小區規劃開始,節能遮陽系統、太陽能系統、外墻隔熱保溫系統等都按最新標準建,就連一處廢棄的水塘都與綠化提升統籌設計,增強雨水滲透、蓄水功能。
編輯:lihaiyan
相關閱讀
成都二環橋下不再只有草坪 擬增灌木、花卉
二環路綠化景觀主題為“五彩綴景、濃綠環城”,以綠色為主基調,提煉東南西北各段區域特色和文化,分別點綴凸顯紅色、紫紅色、金色和綠色。【詳細】
唐凱:規劃建設美好人居環境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住建部原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發表題為《規劃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的主題演講。他提出,要貫徹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