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瘋建背后難掩主題公園倒閉潮
2014-06-26 09:02:53 來源:北京商報 瀏覽次數:
“除了第一階段的小部分主題公園經營尚可之外,很多主題公園業者都處于不懂主題公園,并且急功近利的狀態。” 廣州大學旅游學院院長肖星認為,國內主題公園更多還處于“跟風”狀態,簡單投資數千萬元,沒有任何文化內涵,門票價格很低,其他盈利手段缺乏,導致虧損。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也表示,曾經有一段時間,全國各地出現了50余個西游記宮,很快便門庭冷落,閉門度日。
在其看來,像沃德蘭游樂園和后來的歡樂谷這種以參與性、體驗性為主要特征的休閑、度假型主題公園,可復制性很強,必然強調消費的重復性,注重游客的回頭率,因此,它們的客源必然是區域性的,必須考慮在一定的半徑之內,能夠產生相應足夠的消費需求。顯然,急功近利盲目投入主題公園開發的開發者們沒有對此仔細思量。
經營模式欠缺成熟性
零點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民間約有1500億元資本被“套牢”在現存的2500多個主題公園上。這些主題公園中,70%虧損、20%持平,僅有10%左右盈利。
業內普遍認為,內地主題公園經營狀況不佳主要由于模式不成熟導致;目前國內主題公園門票價格相對偏高,也是由于經營者對主題公園的認識存在誤區。據了解,國內主題公園80%以上收入來自門票,衍生產品和其他盈利渠道的開發仍處于啟蒙階段,過于單一的門票收入模式不利于行業發展。
一位專家為北京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國內一家大型主題公園建設投入通常在十幾億元至幾十億元。如生意尚可,一般年入園人數若能達到約100萬-200多萬人次,按人均票價100元計算,每年最多是2億元左右的收入。所以如果主題公園純粹靠門票收入,收回成本起碼要五年以上。“況且現在土地成本越來越高,投資回收期也越來越長,一旦支撐不住就只能關門歇業。”這位專家表示。
此外,國內主題公園缺乏創意,公園內容簡單拷貝海外同業,卻又缺乏細節建設,造成許多主題公園項目過于雷同重復。政府和一些開發商在投資建設主題公園時對這一產業并不了解,導致了公園的地理位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發展盈利形成掣肘。
這樣的現實讓國內大部分主題公園與世界知名主題公園不可同日而語。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國內值得叫好的主題公園很少,很多區域的主題公園項目與海外水準差10-20年。
借主題公園之名行圈地之實
“旅游搭臺,地產唱戲”一度是國內旅游地產的普遍現象,這直接導致消費者買回一堆“旅游規劃”,更有甚者文化旅游經營不善而直接導致項目“爛尾”。
“這兩年業內多次提到,住宅市場從黃金時代跌落到白銀時代,大勢難改,房地產傳統開發面臨瓶頸,大家不得不尋找新的開發領域。” 共讀藍海執行董事總經理徐學聞表示,旅游業是近年發展熱點方向,與房地產有契合點,因此開發商紛紛興建主題公園。
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逸楓表示,吸引開發商進入主題公園的深層動力,主要是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利潤。因為主題公園項目帶有公共利益性,土地價格非常便宜,配套費用低,手續簡單,開發成本也比較小,有些企業通過申請主題公園曲線拿地。而為了避免遭受樓市調控,部分企業以建設主題公園為名開發商業地產項目,逃避房地產調控政策。
“主題公園項目往往位于城市郊區,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通常會以非常低的土地價格出讓地塊給開發商,在市場培育期,這種給甜頭的做法無可厚非。”某業內人士表示,低價拿到住宅地塊的事情只可能發生在這類項目上,土地方面獲得的優惠讓房企獲益匪淺。然而,隨之而來的弊端不容忽視,謝逸楓指出,近幾年主題公園概念的房地產開發擴張過快,市場供大于求,逐漸產生泡沫。而開發商融資過大,易引發金融風險。一方面是開發商盲目性開發破壞地方環境,甚至借主題公園的名義瘋狂“圈地”和融資,引起國務院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追求短期性的經濟利益而廉價賣地,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