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區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煙臺模式
新型城鎮化的道路該如何走,各地或許有不同的選擇。煙臺市則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新路。
“煙臺市委、市政府從本地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強化產業帶動、實現城鄉一體、突出煙臺特色,初步探索出一條以功能區帶動為統領,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發展的‘功能區帶動型’城鎮化道路。”近日,煙臺市副市長于松柏回答了外界的疑惑。
目前,煙臺市城鎮化率已達到57.85%,分別高于全國4.12個、全省4.1個百分點。其經驗得到原建設部副部長、兩院院士周干峙等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
構建組團式、網絡化城鎮體系
所謂“功能區帶動型”,就是煙臺市將充分抓住“藍、黃、高”三大戰略疊加實施的歷史機遇,發揮擁有眾多具有產業發展功能的國家級、省級園區的獨特優勢,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為統領,重點發展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工業產業園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旅游度假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以及市、縣、鎮行政中心區和農村社區等功能區,促進產業、要素、人口聚集,加快建設一批集經濟功能、服務功能、生態功能、宜居功能于一體的新城區,帶動全市新型城鎮化高效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
“按照大力實施區域發展帶動戰略、發揮功能區引領作用的思路,煙臺市對功能區發展戰略總體格局進行了部署。”據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鄒長清介紹,當地制定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是,以“藍、黃、高”三大功能區為總體框架,以東部海洋經濟新區、西部萊州灣、南部丁字灣、北部龍口灣、長島休閑度假島為“一極領先、多極崛起”板塊,以6個國家級園區、10個省級園區、9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和100多個縣域經濟集中區為產業、人口聚集區,形成“一核一群一帶三軸”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構建組團式、網絡化城鎮體系。
“一核”即以芝罘、萊山、福山、牟平4個行政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港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部海洋經濟新區、昆崳山保護區5個經濟區為主體的中心城市,作為全市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帶動區。
“一群”即以蓬萊、龍口、招遠、萊州為主體的北部沿海城市群,作為全市城鎮化發展的綜合示范區。
“一帶”即以海陽、萊陽、棲霞為主體的交通干線城市帶,作為全市城鎮化發展的優化提升區。
“三軸”即以榮烏高速、沈海高速和煙海高速為軸線,與城鄉干線路網連接的鎮村密集區,作為全市城鎮化發展的潛力增長區。
按照這一部署,煙臺市計劃到2015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城鎮人口達到440萬人以上,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5平方米以上;中等城市達到7個,3萬人以上小城鎮達到8個。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接近70%,城鎮人口達到500萬人以上,城鎮化質量接近東部沿海地區較高水平,基本構建起支撐藍色文明幸福之都建設的城鎮體系。
分步實施壯大發展主要載體
明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與戰略后,怎樣具體實施,成為擺在煙臺人面前的艱巨任務。
為此,他們首先集中開發“一極領先、多極崛起”板塊,拉開煙臺特色城鎮化發展大框架。
其中,一極領先的金山港區建設已啟動,海洋經濟總部基地、龍湖濱海生態城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項目正在順利推進。多極崛起的海陽丁字灣亞沙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已完成海即跨海特大橋建設,萊陽南海新區已完成濕地公園、金山寺、南海國際度假酒店等景區和旅游設施建設,西部萊州灣區域開工過千萬元項目90個,北部龍口灣海洋經濟新區已完成投資105億元,招遠人工島群已完成海域地形圖測繪、數學模型研究、水下地形圖測繪、水文調查、地質初勘等五項技術性工作,長島休閑度假島也完成了規劃編制并獲得省政府批復。
與此同時,煙臺市還大力扶持發展各類園區,壯大煙臺特色城鎮化發展主要載體。“煙臺把各類園區作為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依托城鎮、反哺鎮村,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在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張玉言的描述下,記者似乎看到了從園區到城區的變化過程。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設立之初還是一片荒灘,僅有幾萬人。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開發區以全市1/60的土地,創造了1/6的GDP、1/5的產值與稅收、1/4的工業增加值和23的進出口總額,總人口達到4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93%以上,成為名符其實的城市新區。園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就業創業、促進了人口集聚,有力推動了城鎮化進程。
“改造提升市、縣、鎮行政中心區和農村社區,同樣是夯實煙臺特色城鎮化發展的基礎。”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鎮化工作科科長陳俊涌表示,煙臺市將按照“抓中心城市強龍頭、抓縣域城市強支撐、抓小城鎮強節點、抓農村社區強腹地”的思路,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縮小區域差異,使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職、相互依存、協調發展。
“城鎮化不是單純的‘造城運動’和土地規模擴張,在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同時,應避免城市內部形成新的二元結構。”鄒長清認為,功能區眾多是煙臺的一大優勢,以功能區發展帶動城鎮化,放大了自身優勢,可以凸顯當地特色。“可見,新型城鎮化建設不能貪大圖洋、千篇一律,必須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宜聚則聚、宜分則分,推動產業特色、文化特色、景觀特色有機結合。”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