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城鎮化的動力機制
為什么在全球范圍內隨著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會有城鎮化這種普遍性現象的產生,而且這種現象似乎是不可逆的自然的歷史過程?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已經汗牛充棟,即城鎮化的動力問題研究。這里重提這個“老掉牙”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有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學者反對城鎮化,認為鄉村比城市具有更多和更大的優點,為什么要城鎮化呢?二是因為即使有大量的關于城鎮化產生原因的研究,但主要是從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角度來論證城鎮化的動力因素,這樣的理解不能說不對,但從更長的歷史過程來看不系統、不徹底,容易造成認識上的混亂。如果對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沒弄明白,那么,對于當前中國城鎮化的原因及為什么要推進城鎮化持懷疑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集聚經濟是城鎮化的永續動力來源。全面、深刻論證城鎮化的原因需要從城鎮化最根本的特點入手。城鎮化最根本的特點是集聚,各類可移動的要素向城市的集聚,其中人口的集聚最具有顯示度,這也是用人口比例來表征城鎮化水平的原因所在。那么各類要素為什么會集聚呢?這是因為集聚產生的效益和效率會更高,這是由經濟法則決定的,即集聚經濟效益,也稱外部規模經濟。第一,人口和資源的集聚,極大地擴大了資源的市場供給,尤其是專業化的勞動力、技術和獨特資源的供給,并使這些資源得到有效配置;第二,集聚可以創造和共享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的充分調劑既有利于企業雇傭到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又有利于工人找到合適的工作;第三,地理集中能促進知識外溢,形成共享,勞動力,尤其是具有專業知識的勞動力的職業頻繁轉換有利于專業化知識的擴散,促進不同企業模仿和專業知識積累,因而社會收益率高于人力資本的個人收益率;第四,集聚的效益還體現在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享受政府公共服務所帶來的好處,減少了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并促進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建立、發展和充分利用;第五,集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包括運輸成本),提高分工與專業化水平。由于集聚經濟的存在,使人口和資源相對集中的城市,比分散的農村具有了天然的優勢,并對人口和資源具有了更為突出的吸引力,由此形成累積循環作用,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因此,集聚經濟是城鎮化的源動力。
人性中追求更好的經濟條件和更多彩的人生是城鎮化得以實現的基礎。如果沒有人性解放的追求,即使城市可以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人也不會輕易由鄉村遷往城鎮。首先是集聚型的城市比分散型的鄉村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更高的收入。在追求更好經濟條件的驅使下,人們由鄉村來到了城鎮。在農村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條件下,農村邊際產出較低,對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生產組織來說,這時額外的就業機會至關重要。隨著外出就業規模的增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的縮小,此時不僅僅是就業機會,而且勞動力城鄉收入差距,尤其是除去在城市的基本消費之外和考慮包括失業等在城市的各種風險的凈收入都成為促使勞動力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的重要原因。然后是追求更加完善的社會服務和實現個人價值。城市產生以來,她就一直是人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創新的中心,無論是經濟生活還是文化生活更加全面和豐富多彩。在城市舉家定居不僅可以解決外出勞動力與家庭分離造成的心理創傷,而且可以享受到更為全面和質量更高的城市文明,發達的商業文明、比農村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尤其是相對發達的教育和醫療條件。再次是集聚型的城市比分散的鄉村能創造出更復雜和豐富的文化、更多彩的人生際遇。由于集聚所產生的網絡效應使信息和知識傳播更加便利,學習更加方便,在城市更有助于提高個人乃至群體的知識水平。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像地層一樣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足跡,像舞臺一樣創造、接納和展示著不同方面的文化現象,能夠有效滿足不同類型群體的文化需求。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當然,我們在歌頌城鎮化和城市的美的一面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城市所展示的丑的一面。城市也會創造出比鄉村更嚴重、范圍更廣大的丑惡。隨著城市規模的膨脹,城市的交通問題、環境問題、社會不公正等問題都會顯現,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甚至產生逆城鎮化的推動,使人口逃離城市。無可否認,美麗的鄉村風光、耐人的鄉愁、單純的社會使鄉村保持著獨有的優勢。這也是在發達國家,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逆城鎮化和郊區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與這一逆城鎮化的趨勢相比,城鎮化仍然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而且在未來的較長時期內是推動社會變化的基本力量。
工業化使集聚經濟效能得以發揮,是城鎮化的第一推動力。工業革命之前,除農業以外的產業不僅規模小,而且發展水平較低,工場作坊式的工業生產和基本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集聚效果有限。此時城鎮化的水平受限于剩余農產品的規模。沒有更多的剩余農產品,大量的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為最基本的食物生產而勞作,小規模的城市手工業和服務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緩慢,集聚經濟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出來。直到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大規模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生產組織、產品和網絡的復雜性以及勞動分工的深化使集聚經濟效益得以全面發揮。工業革命帶來的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也使剩余農產品的供應更加充足,能夠使更多勞動力脫離農業和農村而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在集聚經濟這一源動力的推動下,人口資源向城鎮大規模轉移和集中,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結構逐漸轉變,城鎮化由此拉開序幕。因此,工業化使集聚經濟效益得以全面發揮,促進就業結構的轉變,是城鎮化的第一推動力。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