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景觀苗木的升值之路
過了端午節,天氣熱了起來,原本不是適宜種樹的季節,但在中國花木之鄉——長興縣泗安、林城一帶的公路上,每天傍晚仍可以看到一車車滿載苗木的大卡車,從這里出發駛往全國各地。
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市花卉苗木協會會長、長興綠萌苗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加平告訴記者,受房地產降溫等因素影響,今年全國苗木市場景氣度下降,但當地苗木依然旺銷,特別是主導品種——占當地苗木6成以上的樟樹,還出現量價齊升的勢頭。1至4月,僅泗安鎮,平均每天裝車苗木200余車,日銷售額600萬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長近10%。
據了解,僅泗安鎮,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就達16.5萬畝,年銷售額15億元,農民人均1.9萬多元的年收入中,近半來自苗木產業。苗木產業持續興旺的秘密在哪?吳加平歸結為兩個字:創新,以創新促轉型升級,使當地苗木產業在全國保持持續競爭力。
種樹,也要標準化
在泗安鎮白蓮村陳有讓苗圃,記者看到一排排碗口粗的香樟樹郁郁蔥蔥。這些樟樹不僅株間距一致,排列整齊,而且樹徑、高矮、冠型也一樣,看起來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似的。
吳加平告訴記者,這座占地300多畝的苗圃,也是當地樟樹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之一。鎮里每年都要組織浙江大學、縣林業部門的專家給農民上課,傳授苗木標準化種植技術。
在大多數人眼里,種樹不就是挖個坑,把苗栽下去,等它慢慢長大嘛,哪有那么多講究?吳加平笑著說,以前當地農民(包括他自己)就是這樣種的,但現在不行了。市場競爭加劇,只有好的苗木才賣得起價。另一方面,土地成本高了,當地適宜種樹的土地,年租金已經達到上千元一畝。有些農民為提高產出,將樹種得很密,結果樹苗長得瘦瘦高高的,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還賣得出去,市場差的時候,只能砍了當柴燒。
標準化種植從育苗到種植,到施肥、治蟲、修剪都有一整套操作規范,并且針對不同的需求采取相應的標準。“比如作行道樹的樟樹,修剪時分枝高度不能低于2.5米,低于這個標準,會影響到城市公交車的通行。”
“采用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樟樹,一年胸徑可以增加2厘米多,常規種植一般只有1厘米,而一棵胸徑15厘米的樟樹,價格至少是12厘米的一倍。另外,同樣胸徑的樟樹苗,冠型好壞價格相差2倍以上。”據吳加平介紹,這幾年接受培訓的苗農超過1.5萬人次,標準化種植技術已經普遍采用。“現在,客戶要1000棵樟樹苗,一天就能備好發貨,并且規格一致,這在其他地方是很難做到的。”
在吳加平自己的苗木基地,記者看到不少樹苗不是直接種在土里,而是種在一種類似油毛氈材料做成的盆里。吳加平告訴記者,這是林業部門主推的,也是眼下當地正在大力示范推廣的容器苗技術。這項技術的好處是,節省肥料,污染少,移栽方便,成活率高,一年四季都能移植。“目前在廣東等地市場,大多數需求都要求容器苗。”
除了種植技術的創新,品種選擇也很有講究。據介紹,樟樹是當地苗木的當家品種,占比曾高達80%以上,這兩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其他品種的增加。欒樹、櫸樹、無患子、三角楓、烏桕……目前,當地發展的綠化喬木品種近百個。“國內常見的綠化喬木品種我們幾乎都有。”吳加平自豪地說,品種結構的優化對提高當地樟樹主導品牌起到增益作用。“因為園林綠化不是單一樹種撐起來的,多樹種搭配,互相促進,更有利于市場做大。”
銷售,大有學問
作為當地苗木產業的帶頭人之一,吳加平不僅擁有自己的苗木基地,還擁有一家園林公司。就在不久前,他的公司在深圳接了萬科一個上千萬元的綠化項目,從設計到施工,都是由公司一手完成。而這千萬元的項目,苗木成本將近一半。不用說,這些苗木大都來自泗安當地。“光樟樹就運去了1000多棵。”
據吳加平介紹,像他這樣的園林公司在當地就有30多家,這些園林公司往往也是當地的苗木種植經營大戶。
“在整個苗木產業鏈里,種植環節大概能分享到30%左右的利潤,流通環節在15%至20%左右,而園林設計、施工則要占到一半以上。”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