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子公園建設:生態道德建設的新標桿
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各級政府議事日程中的重要工作,也成為普通民眾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固然重要,但當前制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關鍵因素則是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外化于行。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離不開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同樣離不開政府的道德自覺、社會的道德教化和公民的道德踐行。從昔日的垃圾場到今天的首都生態屏障,南海子公園的蛻變樹立了生態道德建設的新標桿,同時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南海子公園地處北京城南中軸線上,是北京最大的濕地,被列為“燕京十景”之一。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城市擴建在南海子燒磚取土,形成北京最大的垃圾坑。一時間南海子地區成為北京市一處面積龐大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非正規填埋場,廢水橫流,垃圾成山,周邊空氣、土壤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2009年始,北京市按照生態保護的規劃要求,將城南行動計劃提上日程,對南海子地區的廢棄池、垃圾場、水體、土壤進行整體生態整治,采用挖湖堆山、引水入園、植樹種草、再現文化等方式進行景觀再造與生態更新,重點建設了濕地景觀、生態休閑等功能區,突出歷史文化特色,將幾十年來的垃圾填埋于25米的地下,植樹造林,開發濕地。時至今日,南海子已經成為一個春有“萬枝花節”、夏有“濕地鹿鳴”、秋有“南囿秋風”、冬有“獵苑冬雪”的濕地文化游覽勝地和生態休閑勝地。在隨處可見的水域周圍,各種花卉在陽光下爛漫綻放;碧水蕩漾,鳥兒在湖心島的天堂暢享自然。據初步估算,公園每年僅生態價值貢獻已達上億元,提升了本地區的生態涵養保障能力。
南海子公園的巨變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保護環境,更是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理念的一次飛躍。將生態道德融入城市建設,將歷史文化融入生態修復,運用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全過程,這既是對政府行政道德水平的新考驗,也是政府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的新挑戰。比如對建筑垃圾破碎后進行篩分,按體積大小分別用于堆山造景和鋪設園路;比如把生活垃圾中篩分出的腐殖土作為肥料用于園區綠化,變廢為寶,實現垃圾的二次利用,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政府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倫理道德真正付諸實踐。久而久之,這一實踐必然能夠實現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共贏。
南海子公園的巨變警示我們,人們對生態環境肆意踐踏,過度開發,必然會遭到自然的嚴懲;人們對生態環境傾力保護,科學利用,必然能享受到自然賜予人類的恩澤。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社會發展的短期目標息息相關,又牢牢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安康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天藍、地綠、水凈”,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警醒起來,行動起來,將生態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開始,轉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少開一天車、多走幾步路開始,養成綠色低碳的出行習慣;從公共場合嚴格禁煙開始,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特別是在一些政府為提升城市品位而專門建設的公園、綠地、旅游景區內,每一位公民更應該將生態道德牢記心中,付諸實踐,不能出現一邊政府改善生態,一邊民眾破壞生態的鬧劇。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殷切期盼。南海子公園的今昔巨變,使我們看到了生態倫理道德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強大力量。透過這種力量,我們看到了“明天更美好”的根源所在,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前景。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
“生態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綠色競爭力
因為受到污染,深圳灣曾飽受市民詬病。經過下大氣力治理,如今這里碧波重現,一度消失的黑臉琵鷺也回歸棲息,這片美麗的灣區成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健身之地。【詳細】
植物學大會落幕 用美麗植物照亮綠色未來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廣東深圳圓滿落下帷幕。會議舉辦7天以來,無論是主旨報告、公眾報告、衛星會議等學術活動,還是公益展覽、植物藝術畫展、實地參觀考察等公眾活動,不僅令各國科學家振奮不已,而且也讓公眾一起參與其中,共同“關心植物,關心未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