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文化留住鄉愁
鄉愁是一個說不盡的主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為鄉愁困擾。
臺灣文學大家余光中先生有一首抒寫鄉愁的詩: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這首詩引起海峽兩岸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
我也有鄉愁:經?;貞洷焕媳本┓Q作“內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門是我的鄉愁;經常回憶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的核桃樹、夾竹桃、金魚缸……是我的鄉愁;經常回憶老北京城墻上的酸棗樹、蜻蜓、蝴蝶,槐樹上的馬蜂窩、燕子窩、護城河里的游魚是我的鄉愁;還有中學時代我每天上學進進出出的八中斜校門、附近的兒童醫院水塔、四部一委的大屋頂等都是我回味不窮的鄉愁。
鄉愁是引發建筑師追求夢想的動力
從建筑師的角度看,鄉愁是引發建筑師追求夢想的動力。它能促使建筑師加強學習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危機意識——也就是說,在你的作品中,“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它是建筑師科學創造意識的組成部分。
前幾天我去菜市口,看到的是一個大豁口,許許多多珍貴的歷史遺存都不見了。北京的城墻也只殘存了400米,護城河已經成為一條死河,過不了多久還得清淤。作為見證北京悠久歷史的城市建筑文化,如今整體模樣已經面目全非了,鄉愁也不見了。
城市與建筑創作的特點就是非零起點,只能在科學保存和保護的前提下“接著說”(包括留住鄉愁)。在缺乏現狀調查和科學理論依據的情況下“從零開始”,沒有鄉愁意識那不是很荒唐的嗎?
建筑文化中的鄉愁
鄉愁是人們直覺有效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文化中對鄉愁的顧盼也比比皆是,這也是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和許多古跡多次毀而復建的原因。“人去樓空江自流,白云千載空悠悠”,建筑名作與文學名篇彼此呼應唱合的佳話層出不窮。建筑思維中的情景意識、角色意識和風險意識里都會看到鄉愁,因為在人們的建筑行為中,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大屋頂、斗拱、園林藝術充分表現了古人的鄉愁意識。大屋頂有山崇拜的影子,斗拱是對樹木的依戀和模仿,園林是古人追求詩意棲居境界的物化形式。
中國是一個詩的民族,很早以前就在追求詩意的棲居,(也就是留得住鄉愁的棲居),并且歷代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有眾多詩的建筑、詩的城市和詩情畫意的園林源源不斷地問世。
如南方的蘇州私家園林和嶺南庭園式園林,為人們熟知的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北方以北京頤和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山西晉城8代人接力式完成的、形似一座小城的60萬平方米常家莊園,陜西米脂窯洞集粹城堡式的姜氏莊園,四川充滿山野趣味的巴蜀園林……許多在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數的園林杰作。因此,中國園林無愧為“世界園林之母”稱號。
不留住鄉愁就不會有建筑的本土化,就不會有現代中國建筑特色,不會有城市建筑文化的成熟,不會有建筑人格的提升。
鄉愁是對故鄉、對祖國、對生我養我的家鄉最為深沉的愛,是想把自己故鄉建設好的心愿,是建筑師職業的文化基因。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鄉愁的人,能夠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的建筑師。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