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建筑仿洋之風當休矣
近日,一座高仿版的“埃及獅身人面像”亮相河北省石家莊市,引發了眾人的關注,并迅速成為網民新一輪的“吐槽”對象。
如果說河北的山寨獅身人面像是照搬國外經典建筑的一個典型案例,那么華西村的悉尼歌劇院、蘇州的“孿生”倫敦塔、福建福清的埃菲爾鐵塔……散落各地的“洋建筑”,更是將這股山寨之風越吹越烈。
嘩眾取寵的洋建筑“橫行”神州大地,雖然能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但脫離原來的文化土壤,建筑魅力也消失殆盡。從古埃及神話中走出的獅身人面像、形似豎立貝殼的悉尼歌劇院……無一不是從當地神話、海洋文明中尋找靈感,將地域文化與建筑師的奇思妙想巧妙融合起來的傳世佳作。如果國人拋棄建筑之中蘊涵的文化意義,奉行拿來主義,僅僅將其外形照搬到中國,豈不會造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后果?
洋建筑在全國遍地開花,無非是國人為博眼球效應,傍著西洋建筑求上位的一條“捷徑”。而“捷徑”背后,也折射出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信心、缺少認同感,文化傳承出現凋零之勢。我國哲學大師、著名思想家張岱年曾說,一個對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種歸屬感;一個對自己的傳統不懂得繼承發揚的民族,便無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建筑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并成就了拙政園、故宮、萬里長城等一批技術高超、藝術精湛的東方藝術精品,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當前,這種在傳承中融合、在融合中創新的東方建筑,依然獲得來自大洋彼岸的贊譽。正如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主辦方給獲獎者王澍的頒獎詞所言:“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