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的古羅馬道路交通規(guī)劃
古羅馬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其舉世聞名的成就之一,“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流傳至今雖然轉變了意思卻仍然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其曾經(jīng)的輝煌。 雖然古時一些國家的道路規(guī)模也曾超越羅馬,但在工程質量、規(guī)劃設計和使用年限等方面,羅馬都更勝一籌。
古羅馬的道路設計考慮周全,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也兼顧地形等客觀條件,在道路勘察中會使用各種儀器進行測量,并根據(jù)需要運用高超的技術造橋或開鑿隧道。
古羅馬在進行道路建設前會進行周全的設計。為了運輸方便,軍事大道和重要干線一般盡量采用直線鋪設,但也會在具體操作中會根據(jù)當?shù)氐匦蔚瓤陀^條件而有所調整,如遇到大山,往往繞道鋪設,但在修筑軍事要時也會開鑿隧道;在有些山區(qū),則會采用“之”字形筑路,以減緩上下坡度;遇到河流時,大多選擇架橋鋪路,而不是繞道而行。即使在當時,羅馬在勘察道路時也會借助各種儀器,如使用“便攜式日晷”確定方位;使用量角儀(一根木桿上裝有水平交叉橫木,四端各有線垂一重物)來測量直線和直角等。這些前期的仔細測量為之后的道路鋪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古羅馬在造橋和開鑿隧道上展現(xiàn)出高超的技術能力,如公元前 3 世紀,羅馬人就掌握了拱券技術并迅速運用于橋梁建設中,此后橋梁的建造基本上采用石制結構,石拱橋被大量建造;在開鑿隧道方面,古羅馬有成套的鉆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風、打樁、運送和測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認為直到中世紀晚期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與之比肩。
古羅馬根據(jù)道路的具體用途對道路寬度等進行不同的安排,同時還十分關注細節(jié),如在道路轉彎處刻下車轍以便于車輛前行。
古羅馬道路的寬度因道路的具體用途而有所不同。重要性較低的道路可能只寬 1米左右,用于軍事用途的大道則可達到4至6 米,而在道路與城門的接口處,為了方便人們通行,防止人口過多而引起交通堵塞,道路的寬度甚至可達 15 米。
除此之外,羅馬在道路設計上還十分關注細節(jié)。例如,古代的車輛較為笨重,車輪大多為木制結構,因此會在一些地區(qū)的道路轉彎處的路面刻下車轍,以引導輪子更容易地前行。
古羅馬在道路建設上不追求華麗美觀,更注重實用性。堅固耐久的古代羅馬道路被稱為“埋葬在地下的墻”,如今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埃及等國家仍有一些古羅馬道路在使用當中。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zhèn)【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印發(fā)《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xù)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tài)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fā)表題為《可持續(xù)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qū)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