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品榮:古宅是古城風貌的載體和靈魂
2014-06-06 09:04:24 來源:蘇州日報 瀏覽次數:
南顯子巷5、6、7、8號韓宅,系韓家后裔在“洽隱園”旁購地所筑宅第。
保護和修繕老宅要有長久性的規劃
蘇周刊:在您這么多年參與老宅的普查、保護和修繕中,您有什么看法和感想?
張品榮:組成小街幽巷、古城風貌特色的不僅僅是30萬平方米的文保及控保建筑,還應包括130萬平方米的古民居,它們亦是古建老宅,近年還不時有發現民居中的廳堂建筑和磚雕門樓,所以首先應詳細了解它們的現狀,對它們進行調查摸底,為保護它們提供依據。
第二,在此基礎上,制訂保護、修繕以及怎么利用的全方位的規劃,這個規劃要有個長久性,不要指望在我們這一代都完成,可以留一點給子孫后代去做。實際上蘇城內許多古建老宅都是跨越幾代才建成的,如東花橋巷汪宅,是歷經康熙、乾隆、嘉慶三朝近百年時間內陸續改建加建而成的大宅,至今仍保存著康熙時的“質厚文明”門樓、西落書齋前乾隆時的“植槐貽蔭”磚額和嘉慶時的“引領紫微”磚雕門樓。
第三,修復古建老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應重視未列入修復計劃的大部分古建老宅與古民居的日常維修,以保證它在良好狀態下正常使用。
第四,希望留幾處完全原汁原味符合農耕時代生活狀態的老宅,以傳承歷史。
蘇周刊:您覺得修復老宅子,用什么手段,修舊如舊嗎?
張品榮:最好修舊如舊。我一直是這樣一個觀點,盡量少拆一點,能修的盡量去修。修復的過程中用何種技藝也有很多講究,比如當時我們接一只柱腳,采用的是十字橘囊鑲接的傳統方法,將鑲接的那段柱腳十字鋸開,分成四囊,上下柱腳各鑿去兩囊(鑿去兩囊是交叉的),然后上下鑲接,鑲接后柱腳如同一根柱頭,不用一只釘子,一根鐵箍,這是老宅修理中又省錢又最牢固的方法,關鍵是歷史信息都保留了下來。當然這技術要求很高。這也就是我上面講到的第四點,在規劃上要留有三五個原汁原味的老宅,作為一個景點開放,展示一下,讓歷史信息傳承下去。
蘇周刊:修繕過程中,還有哪些您印象比較深?
張品榮:如控保建筑177號圓通寺內有一池塘,池塘北有只五開間花廳,住三戶人家,逢汛期,池塘水漲,花廳屋內進水,住戶苦不堪言。考慮到翻建用料多費用大,又要損壞花廳結構。最后我們選擇了保持原木構架,保留原屋面,將木構架整體抬高的修理方案。又如三十年前臨頓路往東的干將路叫濂溪坊,有一間二層木構架商鋪,凸出在人行道上,規劃要求縮進2米,但商鋪業主不同意減少面積,于是我們采取整體向里移動2米的修理方案,將木構架用斜撐固定后,頂升整個構架,然后用圓木滾動2米,達到整體搬移目的。
蘇周刊:按您的經驗,修復的老宅子最好派什么用場呢?
張品榮:都賣給了私人,也不是太合適,因為大家都進不去了,比如說桃花塢大街的費宅——費仲深故居,袁克定的女兒嫁給了費仲深的兒子,據說他們就在費宅里舉辦的婚禮。民國初這個宅子很出名。后來賣給了臺灣商人,那臺灣人也不修,桃花塢片區改造時想換購回來,人家也不肯。每個老宅都有故事,都有歷史。正因此,老宅才更受人們的喜愛,古城沒有這些老宅子,也就沒有古城了。我覺得老宅子修好后還需要人來住,但怎么住還需要有相應的配套制度。
人物簡介
張品榮,早年畢業于蘇州建筑工程學校,高級工程師。長期在蘇州市房管部門從事房屋修繕工作,對蘇州古民居建筑的狀況十分熟悉。主持或參與修繕山塘雕花樓、馬醫科繡園、宋仙洲巷張宅、桃花塢大街費宅、富郎中巷吳宅、十全街彭狀元府、金太師巷吳云故居、鈕家巷潘宅花籃廳、新民橋雕花廳等眾多老宅。他將幾十年工作中保留下來的有關蘇州老宅的資料,整理匯編成《蘇州老宅》一書,作為他一生與老宅相伴的記錄。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