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品榮:古宅是古城風貌的載體和靈魂
2014-06-06 09:04:24 來源:蘇州日報 瀏覽次數:
原宋宅緊靠平江河,大門在菉葭巷53號,現在曹胡徐巷76號、80號。現宋宅僅保留正落第四進樓廳、第六進后廳及東落第四進樓廳等主要三幢建筑。現在居民住在里面,還有一幢樓是他們的后人住在里面。
潘家(貴潘)家族,子孫眾多,建有眾多宅第,至今還留下十余處老宅,主要的有六處,它們是:鈕家巷3號狀元潘世恩故居,又稱“留余堂”潘狀元府。潘狀元府今年年初剛修復,據說將辟為狀元博物館。潘世恩大伯父潘奕雋,乾隆進士,故居在馬醫科38號,稱“躬厚堂”。潘世恩二伯父潘奕藻,乾隆進士,故居在蔣廟前2~10號,稱“存誠堂”,又名潘太史府第。原正門在蔣廟前4號,后陸續拆改,已不成布局,分割成各個門牌了,潘家后人還住在里面。現潘宅內較精致廳堂有:東邊落靠臨頓河有一只座西朝東紗帽廳; 正落有扁作大廳、鴛鴦廳及硬挑頭帖式樓廳;西落有花籃廳及三只樓廳,是保留廳堂較多的老宅。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瑋故居,在西百花巷4號,稱“養閑草堂”,現存樓廳兩幢。上世紀七十年代劇裝戲具廠改建廠房時,將花園內建筑藝術較高的“海棠亭”,移建至環秀山莊,“桂花廳”搬遷到刺繡研究所,后又移至石湖漁莊。潘世恩侄子潘遵祁(潘奕雋的孫子),道光進士,故居在白塔西路13~15號,稱“西圃”,現屬煙草公司,目前還保存大廳、第四進、第五進兩幢樓廳,西落花廳保存較好。潘世恩孫子潘祖蔭,咸豐壬子科探花,故居在南石子街6~10號,2013年潘宅的東落花園與正落的“攀古樓”、“滂喜齋”已原樣修復。
潘家(富潘)老宅現留存的主要有三處,一是徽商潘麟兆于清乾隆時所建的“禮耕堂”,在衛道觀前1-8號,現已成為平江歷史保護街區古建老宅的代表。上面也講到了,它是蘇城當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老宅。我曾多次走訪“禮耕堂”,發現“禮耕堂”西側靠近平江路那邊還有一座二落四進的老宅,經了解,這是一座許姓的老宅。據許氏后裔講,是他們祖輩在民國初年用兩萬銀元從潘家買下的,他們許家一直居住至今。那建筑形制與“禮耕堂”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斷定,現在的“許宅”亦是乾隆年間“禮耕堂潘宅”的一部分。還有兩塊是原振亞絲織廠占用的正落前三進與西落部分(目前租給人家做了私人會所)和正落后三進及以東的居民居住部分,所以“禮耕堂潘宅”規模應是七落六進。
第二處是“端善堂潘宅”,位于大儒巷48號,因潘家后裔出了個水利專家潘鎰芬,我們又將“端善堂潘宅”稱為“潘鎰芬故居”,五落六進,現在居民住在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宅子有四條備弄,有一條較寬,弄里還有一座樓梯,直通第四進樓廳,有一次居民反映樓板滲水,我們上樓發現木樓板上鋪著方磚,我第一次看見與現在的水泥樓板同樣功能的防水建筑。
第三處是“思績堂潘宅”,在齊門路84號,該宅最精彩的建筑是第三進檐廊花籃樓廳,它是將廊柱部位改作花籃,叫偷廊柱,這種構造的花籃廳在蘇州僅此一家,十分珍貴。1999年,房管部門對老宅進行大修后,目前空關著。
韓菼老宅在今東北街,解放初韓宅有兩落四進,東落前二進是雕刻精美的對照花籃廳。1975年長風機械總廠因生產需要,要改建韓宅,其中南面一只花籃廳經市文管部門同意,移建至古典園林獅子林原荷花廳的位置,這也是韓菼老宅留下的唯一古廳堂。
韓菼兄弟韓樵的玄孫韓崇故居在大儒巷迎曉里4~8號,他是吳大澂的外祖父。韓崇宅正落五進,西路花廳保存完好,花廳前庭園,原有湖石假山,現為居民晾曬衣服的場地。
韓家曾經擁有的“洽隱園”,現名為“蕙蔭園”,位于南顯子巷18號,蘇州市第十五中學內。至今已修復,保存完好。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