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品榮:古宅是古城風貌的載體和靈魂
2014-06-06 09:04:24 來源:蘇州日報 瀏覽次數:
把老宅拆了是對老宅最大的毀壞
蘇周刊:老宅的變遷有三種類型:一是老宅變工廠;二是城市建設中消失的,如原松鶴樓板場孫岳頒故居“墨云堂”,東北街原154號韓菼故居“種梅書屋”,學士街升平里14號笑園,慕家花園原16號畢沅小靈巖山館等等;第三種是變公房,居民大雜院。您覺得哪種對老宅的毀壞性最大?
張品榮:老宅再破都可以修復。對老宅毀壞性最大的應當是把老宅拆了,不存在了。工廠占用老宅而將其毀壞或拆除的,我估計一下,約有四五十萬平方米。城市建設中,估計有百萬平方米以上的面積。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拆除老宅,這是難免的,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街坊房地產開發中,成片拆除了眾多老宅,實在可惜。
至于七十二家房客共同居住著的老宅,雖然居民使用中對老宅有不少損壞,但畢竟它仍在,仍有修復它的可能。從另一角度看,我們還要感謝他們,正因為他們住著,這些老宅才得以保存下來。如果只留下點文物單位或控保建筑,成了盆景,蘇州小巷的風貌就沒了,那古城風貌也就沒了。
據我估算,古城區屬于全國、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宅41處(沒有包括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8處私家古典園林),建筑面積8.34萬平方米,屬于控制保護古建筑的老宅有150處,建筑面積22.46萬平方米,這191處老宅總建筑面積約有30.8萬平方米,是老宅的精華。同時散布在平江歷史街區、桃花塢歷史片區、怡園歷史街區、山塘街歷史街區及在古城其它區域的老宅,估計有130萬平方米。兩者相加總共可達160萬平方米,約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
古宅建藏書樓是古城獨有的生活方式
蘇周刊:好多老宅都建有藏書樓,這是蘇州老宅的特點嗎?說明什么?
張品榮:蘇州文人雅士眾多,歷來崇文重教,他們喜愛讀書藏書,所以老宅里都建有藏書樓(書齋)。他們在藏書樓不但讀書藏書,還編纂古籍,刻印精品,傳承后世,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古籍珍品。所以古人藏書是一種風雅,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讀書藏書不但是自己的歡娛,還是他們教育子孫最好的方法。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