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品榮:古宅是古城風貌的載體和靈魂
2014-06-06 09:04:24 來源:蘇州日報 瀏覽次數:
另一個印象深的是每一座老宅似乎都是按軸線排列院落,按理院落組合理應是單一雷同的,但我發現無一雷同,有的差異甚至很大,我總想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老宅子,結果讓我很是失望。
蘇周刊:為什么?
張品榮:邊落或次落內多布置庭院,這樣就會依著院落形狀,因地制宜布置。即使正落從門廳、轎廳、大廳、內廳到堂樓等……也總是變化的,比如前落后落連接的通道,有的通過石庫門有的通過廊或廊屋來連接。單幢建筑形式也不同,有的是五開間面闊的大廳,有的是三開間加兩邊間,有的是三開間加兩邊廊,有的是三開間加兩抱樓,比如說鐵瓶巷的顧宅,它的大廳西面一間就是抱樓,大廳里唱戲的時候,家里的女眷就在兩面的樓上來看戲。有的廂房里還會做一個蟹眼天井,用于通風采光。
蘇周刊:這么做是出于實用性的考慮嗎?
張品榮:根據各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與當時文人造園的氛圍和意趣有關。步步移景,哪怕是呆板的正廳,在前面也要布一些景,所以也就造就了每戶人家都不一樣。
建筑輝煌體現當時蘇州經濟的繁榮
蘇周刊:蘇州古建筑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香山幫工匠的手藝如何體現“宅第園林”?
張品榮:蘇州老宅多數是香山幫工匠營造的,所以蘇州古宅是傳承香山幫建筑技藝活著的藍本。清末民初,由香山工匠出身的姚承祖先生編著的《營造法原》一書,主要講述蘇州古建老宅的營造技藝。所以保護好蘇州古建老宅,亦是保護了香山工匠的技藝。現在香山幫技藝也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的古建是否符合香山幫技藝,只要看它是否按《營造法原》一書來建的。
至于說蘇州古建老宅的特點,有這么幾點:一是以木結構框架組成的建筑主體,榫卯技術成就了香山工匠的高超技藝。二是建筑外觀造型優美輕巧,曲線的屋面,飛翹的戧角,多變的屋脊,高低錯落的墻面,空靈的門窗,給人以飄逸舒適之感。三是室內裝飾花飾繁多,精美細巧,掛落、欄桿、隔扇、飛罩、花窗、花籃等做工精細,各種翻軒造型多樣,磚雕木雕精雕細琢。四是色彩樸素淡雅,以灰、白、褐三色為主,給人以安逸雅潔之感。
蘇周刊:蘇州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具體從明中期到清康乾時期,蘇州經濟的繁榮程度如何,請從建筑中講述一下。
張品榮:建筑的輝煌可以看出當時經濟的繁榮。明代蘇州有一批官僚文人,如王鏊、申時行、文震孟、王獻臣、吳一鵬等,所建宅第園林規模恢宏且文化藝術價值又高。如王獻臣所建拙政園,吳一鵬所建山塘街東楊安浜玉涵堂,文震孟的文衙弄藝圃等。特別是王鏊之子王世延為其父親所建的“怡老園”。它東依學士街,南至王衙弄,西望古城墻,北達景德路。現在怡老園遺存建筑有三處,平江中學校院內怡老園后樓,天官坊陸宅嘉壽堂前的明代磚雕門樓,梵門橋弄吳宅的樓廳。估算“怡老園”土地有百余畝,比拙政園還大許多,是古城最大的老宅。當時,狀元吳寬、沈周、楊循吉等都是“怡老園”的座上客,后輩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王寵、陸粲等才子,拜王鏊為師,常到“怡老園”吟詩論畫,聚首酬唱,明四家與“怡老園”緊緊聯系在一起,“怡老園”一度成了明代中期蘇州乃至全國文壇的中心。
清代蘇州經濟更為繁榮發達,文人官僚富商所建宅第園林遍布大街小巷,據同治《蘇州府志》記載,蘇州宅第園林有271處。現在保存的191處文保與控保古建老宅中,主要在康乾與同光兩個時期所建造,如東花橋巷汪宅是康熙年間的老宅,大石頭巷吳宅、衛道觀前“禮耕堂潘宅”等是乾隆年間的老宅。現存最大的老宅就是“禮耕堂潘宅”,由徽商潘麟兆所建,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潘宅坐北朝南,七路六進,占地達9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636.03平方米,是蘇城當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老宅。潘宅內有扁作大廳、船廳、鴛鴦廳、花廳等眾多廳堂及10多幢樓廳,5座雕刻精細的門樓,還有3只小庭院,代表康乾時期的營造水準與發達的建筑業。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