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山東濕地保護的得與失
短短十幾年間,山東省自然濕地面積減少近60多萬公頃。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全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省濕地總面積173.75萬公頃,與2000年第一次濕地資源調查數據相比,凈減少19.50萬公頃。其中,人工濕地和自然濕地面積一增一減,有63.10萬公頃的濕地納入保護體系,保護率提高26%。
濕地資源可還安好?
人工濕地和自然濕地有增有減
在武城縣水質凈化工程四女寺生態表流濕地,記者漫步其間,暢快呼吸,但見風動花飛,蘆蕩連綿。這里是武城重點打造的一處人工濕地,總投資1600余萬元,占地1200余畝,主要接納污水處理廠、工業處理達標出水和沿途面源的污水。
武城縣長王勝強告訴記者:“我們按照不破壞自然,保持區域生態平衡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廢棄坑塘,從設計到施工最大限度地保留野生植物現狀和坑塘地形地貌,維持原生態。在此基礎上,新栽植荷花、千屈菜、水蔥等水生植物萬余株,將昔日荒涼的蘆葦蕩,打造成了具有水生態修復、保護功能的濕地,成為保障南水北調調水沿線和大屯水庫水質安全的天然生態屏障。”
如今,蘆花漫舞、飛鳥沉魚、人水相親的濕地生態景觀,在山東省已經遍地開花。全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數據顯示,按第一次濕地調查相同口徑即單塊濕地面積≥100公頃、類型和范圍相同來比較,全省人工濕地由2000年的10.27萬公頃,猛增到54.47萬公頃,增長了430.38%。
然而,與人工濕地遍地開花的境遇截然不同的是,全省自然濕地卻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縮消亡。
有這樣一組讓人揪心的數據:與2000年相比,膠州灣濕地減少1.5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1300公頃;南四湖濕地減少8000多公頃,平均每年減少700公頃;濱海濕地平均每年減少4.02萬公頃,并且破碎化嚴重。
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全省自然濕地由168.15萬公頃,縮減到104.43萬公頃,減少了37.89%。自然濕地的大面積萎縮,帶來的不僅僅是水面的縮減,還有物種的消亡和生態的惡化。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全省濕地總面積有所縮減,但對濕地的保護也愈發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建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保護措施正在全省各地廣泛施行。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級濕地保護區17處,各類濕地公園166處,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63.10萬公頃。與第一次濕地調查比較,濕地保護面積增加44.7萬公頃,濕地保護率提高26%。
濕地萎縮原因在哪?
圍墾、基建和污染成為“殺手”
目前,山東省濕地保護體系已基本形成,初步構建了以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體,各類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多用途區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重要自然濕地得到搶救性保護,大部分受損和遭破壞的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復。黃河三角洲被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
但是,盡管各地濕地保護亮點頻閃,依然難擋濕地總體面積逐漸減少、特別是自然濕地下降明顯的趨勢。
山東省林業廳廳長燕翔分析道,一些濕地資源破壞嚴重、濕地功能退化,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生態質量下降、環境容量降低的趨勢;部分濕地面臨著泥沙淤積、水體污染和盲目開發等嚴重威脅,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威脅濕地的主要因子有所增加,影響范圍和影響頻次也在增長。其中,圍墾、基建和污染是濕地面積減少、功能減退的三大主要因素。
同時,山東省濕地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多數地方尚未建立濕地保護專門機構,造成政出多門、責任不清、權責脫節、管理缺位現象;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資金投入不足。近10年來,全省用于濕地保護的資金累計平均每公頃不足100元。此外,濕地保護科技支撐薄弱,依法管理水平較低,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有待提高也是重要原因。
濕地保護有何良策?
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
“研究表明,全省濕地每年可創造直接價值1592.7億元,間接價值215.9億元,平均每公頃濕地每年創造的價值10.4萬元。”燕翔告訴記者,“這是經過分析得出的一筆經濟賬,但是,我們更看重的還是生態賬。”
“加強濕地保護刻不容緩。下一步,我們將嚴格重點濕地認證制度,劃定濕地生態保護紅線,將濕地空間保護和恢復任務落實到地塊,確保全省濕地面積不減少,實現濕地‘零凈損失’。”在新聞發布會上,燕翔向與會記者詳解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提出力爭濕地總面積從今年起不降反升。話里話外,透漏著信心和果斷。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將加快編制完善濕地保護規劃。以《山東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6~2020年)》為基礎,啟動濕地保護“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謀劃好濕地保護項目布局、優先方向和重點建設內容。建立科學的濕地確認、界定和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各項技術規范。加強濕地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大執法力度,盡快扭轉濕地減少和生態惡化的局面。
針對部分區域濕地環境持續惡化等問題,加快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濕地保護恢復和綜合治理。優先實施黃河三角洲、小清河沿岸濕地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濕地面積,提高濕地環境容量。搶救性建設東平湖、乳山河口等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建立和完善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小區并存的濕地保護體系。
資金投入是濕地保護的重要支撐。目前,山東省正探索建立濕地保護長效和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增加濕地保護的公共財政投入,探索和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強濕地管理機構建設,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設立專門濕地保護機構,具體承擔組織、協調濕地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形成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監管有力、規范有序、運轉高效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
同時,山東省將建立科學決策咨詢機制,為濕地保護決策提供技術咨詢服務。逐步把濕地指標納入黨委政府的政績考核范圍,引導各地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濕地保護和濕地資源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生態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此外,為更加科學高效地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山東省將進一步加快濕地保護和恢復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濕地保護同樣離不開科技引領,”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治國告訴記者,山東省將盡快成立濕地研究中心,重點支持開展濕地保護和管理、恢復與重建等技術的研究工作;籌建高端、數字化平臺,將全省及全國涉及山東濕地的相關數據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存儲與展示;投入資金逐步建立在線自動化監測網絡,重點對沼澤、河流、湖泊及濱海濕地的水質、植被、動植物、災害等因素進行動態監測,實現數據采集的自動性、連續性和可靠性,提高管理與建設工作的科學性。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江西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
近日,江西省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擔任顧問。本屆專家委員會由來自生態環境、氣象、土壤、地理、監測、動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的31名專家委員組成,其中外省專家7名。【詳細】
海口市濕地保護協會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