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江蘇實踐
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江蘇人類活動的印記,可以追溯到35萬年前。從巢居穴處,到聚落,到城鎮,到都會,歷朝歷代的文化精粹,都在江蘇融匯、包容和延續,留下了豐富的遺存,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則是這些遺跡中璀璨的明珠。
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相關法規制度和保護規劃體系,保有了全國最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修繕和保護了大批歷史文化街區,使城鎮的歷史文脈和地域特色得到延續,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留住居民鄉愁記憶,為城鄉建設注入了靈魂與活力。
科學規劃為歷史嚴格“把關”
斑駁的老墻,蜿蜒的深巷,古老的石階……在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處處都顯現著濃郁的“蘇式味道”。
平江歷史街區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面積約為116.5公頃,該區域在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的《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被劃為絕對保護區,是蘇州古城水陸并行雙棋盤獨特城市格局、傳統建筑風貌、生活習俗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區域,至今還保留著總長為3.5公里的河道和13座古橋。
“在對平江歷史街區前期的規劃中,我們首先在《蘇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全面保護古城’思路的指導下,由蘇州市政府主導編制了《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平江路街景保護與整治規劃》等規劃。采用先進的保護整治理念和科學細膩的技術手段。以“激活”作為保護整治工作的關鍵詞,避免標本式靜態保護,而是挖掘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文脈內涵,重塑活力,通過發展促進保護。”蘇州市規劃局總工室主任姚鶴林說。
作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平江路只是蘇州古城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自1986年國務院對蘇州城市總體規劃批復要求“全面保護古城風貌”以來,蘇州古城的保護更新一直圍繞著這個原則進行。
在規劃中,該市強調全面保護水陸雙棋盤格局,維持現狀干路網格局、完善支路網系統、梳理街道巷弄,保持傳統街道空間形態與河街空間尺度,恢復部分歷史河道。2013年,該市出臺的《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將蘇州市所轄城區全部納入保護范圍,并提出了先進的分層次、分年代、分系統的保護思路和技術方法。這是該市從1986年以來,第五次修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劃從地域空間上把蘇州城分為“歷史城區”、“城區”和“市區”三個層次,按照隋唐前、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建國后等幾個時間段劃分歷史年代,根據園林、建筑、蠶桑絲綢等主要文化進行系列劃分。更加突出區域文化特色,有利于按文化類別進行集中的開發。
于2005年獲批全國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姜堰市溱潼鎮,更將前期規劃與歷史文化的保護進行了有機結合。
“溱潼作為以旅游為主導產業的小城市,規劃工作顯得尤其重要。我們多次邀請古建筑保護專家、教授蒞臨溱潼,把脈古鎮、指導古鎮的規劃編制和保護建設工作。出臺了《溱潼鎮總體規劃》,制訂了《姜堰市溱潼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還制訂了對古鎮的保護具有指導作用的《古鎮歷史街區保護詳規》。”泰州市規劃局村鎮處處長肖穩根告訴記者,規劃遵循“整體控制、重點保護、統一協調”的原則,以古街區為中心,將古鎮區劃為三級保護區,根據歷史文化資源與歷史建筑年代、質量、風貌等綜合評價,劃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的雙核、兩區格局特征,是溱潼古鎮格局與歷史風貌保護的依據。
伴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南京也一直致力于加強名城整體格局和風貌的保護。南京城市格局的歷史演變與獨特的山水環境相互交融,山水環境及其與歷代城市建設的相互依存關系是構成南京城市空間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京名城區別于其他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征。對此,南京分別劃定了山體綠線和水體藍線。禁止任何建設活動破壞山體綠化,并加強對水體的清污治理,保護和彰顯南京“襟江帶湖、山水相依、龍盤虎踞”的地理形勝。同時,對老城外圍的一批歷史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自然山水資源集中區劃定了13片環境風貌保護區,對體現整體格局風貌的山水資源及相關的人文要素進行保護與展現。此外,在都城格局和老城風貌的保護上,南京明確要重點保護六朝、南唐、明代及民國四個重要歷史時期的歷史遺存和重要遺址。對于明城墻、護城河(湖)圍合的老城等南京歷史文化的集中承載地,南京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提出了整體保護的要求,包括控制老城景觀視線走廊,劃定老城高層禁建區,整體保護老城空間形態;加強文物古跡、歷史地段周邊地區和明城墻護城河等格局要素所依存環境的保護;歷史資源周邊、涉及古城歷史格局地區的城市更新,應延續傳統風貌等。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故宮與東南大學開展古建保護合作
12月4日,故宮博物院與東南大學在江蘇南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致力于我國古代建筑價值特色及遺產保護和利用領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進一步促進科學研究創新和科技成果涌現,并擬建立“亞洲木結構建筑研究中心”【詳細】
文物建筑被拆不能總是事后追責
近年來,各地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頻頻發生拆毀文物建筑事件,有的是相關單位帶頭拆毀文物建筑,有的是開發商私自行動。究其根源之一,就是違法成本太低,各地在處理拆毀文物建筑上,普遍只是罰款了之,導致相關單位、開發商根本不懼怕私自拆毀文物建筑【詳細】
云南: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
云南是我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地質遺跡種類多、分布廣、價值高,共有重要地質遺跡806處,其中世界級36處、國家級158處、省級612處。這些重要地質遺存幾乎涵蓋了云南地質遺跡的全部類型,包括基礎地質類407處、地形地貌類364處、地質災害類35處。【詳細】
保護遺址與城市建設并非"你死我活"
侵華日軍細菌部隊原駐地是濟南一處抗戰遺跡,2007年3月掛牌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可如今這里外墻凹陷內墻掉皮,樓內黑暗潮濕還破舊不堪。記者采訪得知,這處三層小樓使用權歸山東省物資集團總公司,從70年代至今一直當員工宿舍使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