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治污,人工濕地靈不靈?
軟肋—
亂丟垃圾導致再生水二次污染
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無法按“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建立治污收費制度
污水處理設施選址一般選擇地勢相對較低和村民聚居區的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同時需避開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域,時常會面臨“征地”難題。
“黃大叔得知自家的地塊符合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條件,把地無償讓了出來。如今,番那二村的污水處理系統就建在那里。”令五指山市國土環境資源局生態環境保護崗科員楊全清沒想到的是,黃大叔還成了義務管理員。“為了村子不再污水橫流,獻出這點土地和精力,值!”黃大叔說。
但是,不是每個村民都如此重視并支持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運營。
同在五指山市,方好村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待遇就不一樣。這一頭,一簇簇天堂鳥花在人工濕地里開得嬌艷;那一頭,大量未經處理、分類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再生水排入的河溝兩岸,甚至直接浸泡在河水中。剛剛從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中“獲得新生”的再生水,又再次受到污染。
省環科院實地考察發現,在部分偏遠落后的鄉鎮、鄉村,村民甚至將垃圾丟進污水排出管道,或將未經沼氣處理的畜禽養殖污染廢水(如牲畜排泄物等)一同排入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這樣對污水處理系統的傷害是積少成多的。”鐘柳明分析,垃圾流向濕地,可能造成管道堵塞、透水性差,而濃度較高的畜禽養殖污染廢水的進入則會增加系統的處理負擔,甚至超負荷。
“村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農村環境整治之路任重道遠。”劉志汎表示,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雖然已運行成熟,但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誰污染誰治理"顯然在農村還喊不響。”盡管收入不斷提高,但部分村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沒有隨之提高,岳平認為,這與相關宣傳不到位有很大關系,“想向村民籌集運營人工濕地的資金,或在村民中征尋志愿服務者管理人工濕地,都顯得很不現實。”
瓶頸—
大多數人工濕地癱瘓或半癱瘓
缺錢缺人缺制度,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后期管理放任自流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在我省使用與推廣并非一帆風順。
鐘柳明透露,當前我省59個村鎮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半數以上由于后期管理不善,使用不久就已經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
“生活污水中夾帶的垃圾在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時,會被柵欄攔截,日子久了不清理就會堵塞管道,影響進水量;濕地植物也需要人定期修剪,長得太高會倒。沒了植物,污水處理的關鍵環節也就失效了。另外,日積月累,管道壁和人工濕地表面形成的苔類、藻類也需要有人清洗。”鐘柳明告訴記者,盡管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后期管理相對于污水處理廠而言較為粗放,但不意味著可以完全放任自流。
省環科院調研結果顯示,我省大部分農村還沒有對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管理、維護工作作出具體的人員安排,在東方、五指山、文昌、保亭、陵水、澄邁、瓊中等地均存在無法正常運行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遭受損壞甚至完全癱瘓,責任主體的不明確是主要原因。”岳平指出,當前,我省各市縣、鄉鎮政府還未將農村環境治理、保護納入職責范圍之內,沒有將責任主體進行明確,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農村治污設施無人運營維護,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另外,每年中央環保部門對海南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投入是1000萬元到2000萬元,除去市縣和鄉鎮的部分,剩下的分攤到現有的2萬多個自然村,實在是杯水車薪。”在岳平看來,海南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應該在農村,而財政投入的大方向卻不在農村。同時,部分市縣還存在“重投入,輕管理”的思想,投入到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后期運營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