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市,何以安放鄉愁
中國城市的發展速度讓世界震驚,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已經突破2000萬大關。有機構調查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9個城市將步入世界50大城市之列。在預計10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的城市中,有7個在中國,其中包括天津、北京、廣州、深圳和蘇州。
中國用短短30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城市化進程。管清友先生描述的鄉愁,在迅速推進的城市化建設浪潮中被淹沒了。這里的鄉愁,除了包含人們是對自然環境的留戀,更是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心理狀態。
幸好,國家大力提倡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沒有完全忽略人類對鄉愁的記憶。“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記得住鄉愁”。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這一提法傳遞出一絲絲暖意。
5月20日,國務院批轉發改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中指出,將研究提出城市規模標準。隨著人口的迅速膨脹,原有的人口規模標準已經不符合現階段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
2010年,學界出版《中小城市綠皮書》提出大中小城市人口規模劃分標準為:100萬—300萬、50萬—100萬、50萬以下。除此以外,特大城市為300萬—1000萬,巨大型城市為1000萬以上。此統計口徑為市區常住人口。
這樣的統計標準已經跟不上城市發展的腳步。首先,統計口徑應該是市區人口,因為城市外來人口可能占據城市人口的較大比重;其次,在數量方面也需要進一步調整。
城市規模的調整是為了給城市規劃提供參考,進而使城市給居民提供優質的生存環境。回頭看看如今的城市環境,實在難言優質,更不要說對鄉愁的追憶。城市之間在建設高樓方面盲目攀比,“某城市新建多少米高樓”的消息不絕于耳,不僅大城市高樓林立,就連小城市們也陸續加入高樓建設競賽之列,但城市功能卻沒有隨之跟上。
城市化的高度發展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飛躍,也拉遠了城市人的心理距離。環境心理學發現,高密度居住環境與人的心理和生理惡變之間的關系有高度關聯。研究者指出,住在高密度住宅區內,會導致更強烈的擁擠感,并且出現其他負面態度,如知覺到的控制、安全、隱私與滿足感降低,與其他居民的關系品質惡化。
以上研究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鄉村人的人際交往要比城市人更淳樸、更友好,不少城市人對鄉愁的追思也正是對人與人之間親密相處模式的渴望。
城市要想解決居民的心理隔閡問題,關鍵在于居住問題的妥善處理。有學者指出,我國目前城鄉建設用地已經在4億畝左右,此外,60億畝以外的更大面積的國土,仍然可以被保護為原生態土地。讓中國人住得舒服一些,根本不需要多占耕地,也不需要減少生態安全所需要的土地。
這就需要把握好城市化的速度,限制特大型城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太多必然引起居民的城市不適癥,進而拉遠城市居民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將城市周邊耕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地區開發成居民區,但前提是合理規劃,這樣在滿足中產階級居住需要的同時,配以適當的植被覆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鄉愁的追思。
城市化發展少不了人為因素,但更需要“順勢而為”的等待,太看重速度只會過猶不及。城市,是可以安放鄉愁的。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