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京城市運行管理重視哪些環節
2014-05-19 09:15:30 來源:北京日報 瀏覽次數:
古代北京城的市政管理,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水資源與城市的供排水,包括河道、明溝、引水渠、污水管道等的規劃、興建、修葺與管理;二是交通道路,包括城內街巷道路與橋梁、進出北京城的主要道路、橋梁,以及主要交通工具的規劃、建設、維修與管理;三是能源供給,包括煤炭、木炭、柴草的采辦、儲存與基地的設置等;四是通訊,包括驛站、急遞鋪的設置與郵驛馬匹的繁殖、飼養等;五是環境建設,包括城市綠化與環境衛生管理等;六是城市防災,包括城市防洪、防火等。這些方面的主管部門主要是工部、兵部及京師地方政府即元大都路、明清順天府等。元代禁止人們在金水河洗手,購買大量蘆葦編成葦箔披掛在城墻上以防雨水沖刷城墻,清雍正、乾隆間將朝陽門至通州、廣安門至盧溝橋、西直門至清漪園等主要道路都改鋪為石路。清代二月淘浚京城水溝。有些衙門組織相關人員清除京城街道衛生,嚴禁民居、商棚侵占街道等等,都是古代北京市政管理的典型事例。
明清,北京商業繁榮的背后,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無序,北京大街上公共廁所就非常少,以至有“京師無廁”之稱。明代王思任在《文飯小品》中曾繪聲繪色寫道:“愁京邸街巷作溷,每昧爽而攬衣。不難隨地宴享,報苦無處起居。”
據清《燕京雜記》載:北京的公共廁所,入者必須交錢。故人都當道中便溺,婦女也都當街倒便器,加之牛溲馬尿,有增無減,重污疊穢,觸處皆聞。夏仁虎《舊京瑣記》說:行人便溺多在路途,雖有厲害的官吏懲治,但頹風不可挽,有的官員也在道上便溺。至清末,這種狀況略有改觀。北京各街遍修廁所,不準隨意便溺。備有車輛,裝載糞便,以搖鈴為號。《京華百二竹枝詞》中專有詩歌詠這一公共廁所事業:“糞盈墻側土盈街,當日難將兩眼開。廁所已修容便溺,搖鈴又見穢車來。”
戶籍人口與民政管理
不同時代的北京城的戶口,包括軍戶、民戶、匠戶等幾類。為了調控京城人口,除讓閑散官員返鄉居住外,又將大批衛所軍卒遷往京外州縣,于地廣人稀處大搞屯田。
金、元、明、清時期,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從明前期的北京內城到后期增筑外城,北京的城市規模在擴大,人口也在增加。據學者研究,金中都的人口曾達到40萬人左右。元大都的人口,在元世祖至元中后期多達21.95萬戶,88萬人。明代中后期,北京城市軍民大約有18萬戶,85萬人。清乾隆間,北京城約有15.7萬戶,74萬人。如上,不同時代的北京城的戶口,包括軍戶、民戶、匠戶等幾類。這么多的城市人口,如何保證糧食供應,怎樣進行賑饑恤貧,以及救死扶傷的醫療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成為各朝代沉重的民政負擔。因此,加強戶籍和人口管理,調控人口規模,就成為北京城市管理的重要環節。古代主管戶籍及相關民政的衙門主要是戶部。此外,金中都和元大都的警巡院,明代北京的五城兵馬司,清代北京內城的八旗和外城五城兵馬司,也有管理戶籍人口及民事的職責。明代前期,曾有許多的衛所軍士遷居北京,使京城人口迅速膨脹。后來,為了調控京城人口,除讓閑散官員返鄉居住外,又將大批衛所軍卒遷往京外州縣,于地廣人稀處大搞屯田,既可解決軍糧的供應,減輕政府負擔,又能疏散北京城的人口,可謂一舉多得。清雍正、乾隆間,也曾將京城大批旗兵遷往古北口外屯種。今懷柔區北部山區的村莊多是清代形成的,而且像喇叭溝門一帶多滿族居民,就與此有極大關系。
工商稅務管理
古代北京工商稅務主要由戶部、工部主管,其下屬清吏司履行具體管理事務。元代設大都宣課提舉司,負責收取商稅;明清時在崇文門外設有抽分廠。征稅中,嚴禁收稅官員對商人苛刻、刁難,多征稅款:“國家之設關稅,所以通商而非累商,所以便民而非病民也。”
北京是京城,是國都,不僅皇家居住在這里,官員、軍民也多,而且消費水平高。因此,古代北京城的手工業,無論是宮廷手工業還是官辦的、民辦的都很發達,商業也極其繁盛。宋人許亢宗在《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中記載:燕京府“戶口安堵,人物豐庶。……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人們從中就可想見當時金中都工商業的繁華。據《析津志》記載,元大都有米市、面市、菜市、果市、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豬市、魚市、鵝鴨市、鵓鴿市、柴草市、煤市、緞子市、帽子市、珠子市、靴市、文籍市、紙扎市、車市、鐵器市、窮漢市等30多種市場,集中買賣各種貨物。正如黃仲文在《大都賦》中所說的,“華區錦市,聚萬國之珍異”,“天生地產,鬼寶神愛,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這些市多分布在鐘鼓樓一帶,西四、東四等十字路口以及各城門內外。明清時,在什剎海周圍、前門外、琉璃廠以及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新街口、北新橋等地,形成了一些新的市場和商鋪,還建了一批專供商家居住、存貨的房屋,稱為“塌房”。此外,北京城內還有許多寺廟定期舉辦廟市,屆時也熱鬧非常。甚至皇城內的東華門外、玄武門外,也按時開放為市場。在北京城內,至今還有一批這樣的地名,如燈市口、菜市口、珠(豬)市口、蒜市口、鮮魚口、果子市、豆腐巷、布巷子、煤市街、缸瓦市、白米斜街、騾馬市大街等。毫無疑問,這類地名的形成是緣于當年相應的市場。因而,今天透過這類地名,也可窺見昔日北京城工商業的繁華。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