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莫只圖表面虛華
當今,很多城市在追求進一步城市化、追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注視點分布不均、整體規劃失衡的現象,只求城市外表的打扮、經濟發展速度的貪求,對城市的災害應對能力卻不加強培養和提升。
近日,中國南方多地遭遇暴雨襲擊,多地災情嚴重。11日,廣東大范圍暴雨持續,深圳遭遇2008年以來最嚴重暴雨,嚴重內澇將道路變“河道”、城市變“水城”,洪澇、風雹不斷。廣深線動車全部停運,深圳5000多輛公交不能正常運營,深圳機場出港航班多被取消。此次降雨共造成南方5省區逾120萬人受災,3人死亡;災害面積廣,受災程度深。
深圳,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素有中國改革開放之窗口、國際外交重要門戶之譽;同時,深圳也以“速度”著稱,其發展迅猛,并在努力打破“千城一面”的格局、向最佳“宜居城市”的城建方向極速前行,已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影響力頗大的國際都市,并創就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作為“世界之窗”,自然魅力無窮;很多人也因此深受吸引,紛紛涌入這座城。去過深圳的人難免不被其城市濃厚的現代化氣息所感染、不被其滿眼“春色”的綠化形象所吸引、不被其層臺累榭的建筑及堅實磐固的水泥路所嘆服。然而,這座深受人們青睞和眷戀的城池卻在一場暴雨的侵襲下“無情”地將其“城民”推入深海,陷入困境;昔日堅如磐石的柏油路、筋鋼混凝土的水泥路也多處出現塌方,成為隱匿的危險地帶;道路排水不暢、積水成“河道”,城市驅水無力、滯洪筑“水城”;這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如此“健美”的城市竟然沒有足夠的洪澇災害對抗能力,鮮美的外表之下竟然暗藏如此污點和暗瘡。
城市化,莫只圖表面虛華。華麗的外表下若缺乏實質便是一種虛華,一種無法觸地的懸浮。當今,很多城市在追求進一步城市化、追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注視點分布不均、整體規劃失衡的現象,只求城市外表的打扮、經濟發展速度的貪求,對城市的災害應對能力卻不加強培養和提升;以致于在災害面前就表現脆弱,束手無策。
從我國多數城市的建設格局中可以觀察到,之所以出現城市道路水流不暢的情況,主要是城市建設與“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規則恰恰相反,如綠化帶高于人行道,人行道高于路面;整個城市的最低洼處,不是綠化帶,而是路面、立交橋等處;而人們日常交通主要集中在路面、立交橋等地;此時便不是人往高處走,而是往低處走,一旦暴洪來襲,城市排水納污系統又不全面,人們便容易便被沖向深海、走入悲劇。
對如何診斷和治療這種城市排水“暗瘡”,我們可以向江西贛州取經,贛州之所以成為了德國人夸獎的古城排水,并有“千年不澇”之稱,主要緣于它的一條宋代排水溝,它在排水祛污上一直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古人尚有如此智慧,高科技時代的我們為何不能借鑒、發展、創新它呢? 當然,這還少不了贛州在城區建設,預防洪暴、治理洪暴上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水澇多發城市和地區在城市建設方面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引導優勢、改進劣態,在發展城市上不要偏頗,各種應對能力都得跟上,這樣的城市才能真正健康無暗病,才是真正的繁華而非虛華。
希望不久以后,或者是下一場洪災來襲的時候,再瘋狂肆虐的暴雨擊打在“世界之窗”的窗欞上時,我們聽到的是雨打窗欞充滿詩意的動聽旋律,而不是令人心焦和不安的“催命符”。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城市設計優化國際工作坊深圳成功召開
2018年5月3日至4日,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城市設計優化國際工作坊在深超總基地城市展廳召開,標志著深超總基地的開發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