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城市病"愈演愈烈 病因多元
“城市病”與城市大小無關
發達國家的不少大城市已告別“城市病”,而國內一些二、三線城市正在“發病”
“‘城市病’與城市大小沒有必然聯系。再大的城市,只要規劃合理、管理有力,‘城市病’也會緩解;再小的城市,如果定位貪大求洋、管理混亂無序,也會爆發嚴重的‘城市病’”,陸銘說。
事實上,發達國家的不少大城市已告別“城市病”。
1910年,美國紐約人口不足200萬,卻遭受著嚴重的空氣污染,只有5%的人活到60歲,20%的幼兒活不到5歲。如今,紐約大都會區人口超過1800萬,不僅治好了“城市病”,還獲得美國最佳旅游城市桂冠。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倫敦人口不足800萬,卻發生了世界上最為嚴重的“煙霧”事件。警察大白天要打著火把才能指揮交通,倫敦城里到處都是咳嗽聲,一次煙霧事件,僅4天時間就死亡4000多人。如今,倫敦大都會區人口超過1200萬,卻重現了藍天白云。
與之相反,國內一些二、三線城市卻正在爆發“城市病”。
——《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北京因交通擁堵使人均上班出行比正常時間多耗時14分鐘,位居全國最堵城市。然而,接下來的排名讓人頗感意外,常住人口只有760萬人的河北唐山市以人均上班出行多耗時13分鐘位居第二。
——據環保部監測,2013年我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十大城市是:邢臺、石家莊、邯鄲、唐山、保定、濟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鄭州。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均不在其列……
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
大城市特有的規模效應反而更有利于治理“城市病”
國內外實踐已充分證明,不能將大城市與“城市病”畫等號。實際上,大城市特有的規模效應反而更有利于治理“城市病”。
“打個比方,一個20名學生的班需要1個老師,一個40名學生的班也只需要1個老師。換句話說,同樣的公共服務支出在大城市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不僅如此,有些公共服務的提供必須在大城市才可行”,陸銘說。
比如,只有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時,發展地鐵才是經濟上比較有效率的,而只有建成大規模的地鐵網絡,人們才可能擺脫對小汽車的依賴,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從而緩解交通擁堵。
再如,服務業的發展有條“進門人口數量”法則:開店要裝修、要租金,只有進門消費的人多到一定數量,才能抵消這些成本進而盈利。因此服務業往往更多集中在人口集聚的大城市。大城市通過提高服務業比重,不僅能吸納大量就業,還能降低單位GDP的排污量。
“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如此預言。大城市的出現是市場的選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模式,發展大城市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既然“城市病”不是因為大造成的,我們就不應因噎廢食、因“病”廢大,而應在發展中小城市的同時,重視大城市的發展,同時治理其“城市病”,使整個城市化進程科學健康,形成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的合理結構。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