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解利劍 周素紅 閆小培,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廣州 510275
解利劍(198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與城市規劃。
【內容提要】 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已引起全球范圍學者的廣泛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上升,城市化質量不斷提高,同時城市化也產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境退化等諸多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等使學術界更加重視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的研究,開始思考人類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處理人地關系的問題。文章在分析國內學者關于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界入視角與關注重點的基礎上,對國內研究從研究內容、方法與尺度3方面進行評價,并指出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出發的3個研究議題,包括城市生計與全球環境變化、城市系統脆弱性與全球環境變化以及城市管治與全球環境變化。
【關 鍵 詞】城市化/全球環境變化/中國/議題
1 引言
許多與全球化相聯系的重大變化發生在城市,估計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未來人口增長的90%可能集中在城市,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擔負著許多與增長相連的難題,城市,尤其是貧窮國家的城市越來越經常遭受重大危機。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區域出現了日益嚴峻的失業、暴力、城市服務設施退化與住房不足、已有基礎設施退化、關鍵資源的缺乏及環境退化等問題[1-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據統計,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4.99%,年平均增長0.93%。伴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但快速城市化也引發了諸如用地快速擴張、能源消耗過高、環境污染加劇以及城鄉差距拉大、市民生活不便、農民工生活缺乏保障等問題[3]。
全球環境變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全球環境變化的核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全球環境變化科學是大科學,被喻為“可與19世紀的進化論和20世紀的板塊理論并稱的地球科學第三次革命”[4]。當前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呈現從一般性全球變化問題向既具有區域性特點又有全球意義的環境問題、從側重于關注全球變化的自然因素向強調自然與人文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研究方向發展的總體趨勢[5]。城市區域作為全球環境變化的主體(agent)與全球環境變化的主要影響區域已引起全球學者的高度關注。城市化——既是社會現象又是景觀的物質性轉變——是一種作用于地球系統的最強有力的、不可逆轉的、可見的力量。城市化因具有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性質而成為學者們研究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領域,尤其是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設立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UGEC)項目以來,該領域研究取得許多成果。UGEC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為更好的理解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反饋,探索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在此背景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的研究日益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研究內容從反映城市化階段的環境因素研究(或者說是城市化背景下的環境變化研究)向城市化與環境變化相互關系的研究轉變,研究深度從分析城市化對環境變化的影響向探討城市化與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機制轉變。尤其是2004年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CINC-IHDP)、CNC-IHDP“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工作組”成立以及2005年“中國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召開后,我國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迅速展開,并不斷拓展研究廣度,強化研究深度。本文在系統回顧與評價國內相關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現階段人文地理學視角下的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幾個議題。
2 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主要內容
城市化通過人口移動、經濟發展、景觀轉變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等方式與途徑對全球環境產生影響;而全球環境變化則通過全球氣溫變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環境退化等制約城市化發展。本文從城市化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全球環境變化對城市化的影響,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3個方面對我國近年來的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進行概述。
2.1 城市化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研究
關于城市化對全球環境變化影響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城市化對地表覆被與利用變化、局地氣候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3個方面:
2.1.1 城市化引發的地表覆被變化及其相關影響的研究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在經濟取得巨大成就,居民社會生活不斷殷實的同時,城市化作為一種巨大的動力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以不同的速率與水平改變和塑造著地表的利用與覆被。而地表利用與覆被的迅速變化也已對城市化的健康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而且這種負面影響可能會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而不斷深化。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自1995年“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IGBP)”和“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聯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計劃(LUCC)”后,該方面研究進入系統有序的研究階段,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6]。
當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格局的測度與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的相關影響研究3個方面。城市用地的空間結構不僅表現為空間的不同組合關系和構成格局,也表現為時間上的演變和過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改革步伐加快帶來了經濟的飛速增長,我國城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7]。城市建成區的外延擴張與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空間的重新組合是土地利用空間變化的兩種主要表現。前者主要通過應用多時段的遙感影像及土地利用詳查數據,借助GIS等分析手段對國內主要區域、重點城市的土地利用景觀做分析,結果表明:建設用地面積通過侵占周圍的大量其他用地(如農用地、生態用地等)而得到迅速擴大,耕地嚴重流失[8-11],耕地因兼有為城市化提供發展空間與為城市生活提供食物保障雙重任務而受到國內學者高度關注,學者們從城市化水平與耕地面積變化[12-13]、耕地轉化的效率[14]、耕地非農化的驅動因子[15]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后者主要通過定量分析城市化發展狀況與土地利用結構的關系,認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居住用地比例(含綠地)是隨之增加的,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及對外交通用地比例則是隨之減少,公共設施用地比例(含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也在不斷增加[16]。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動城市用地空間結構的變化?這些驅動因素與表征城市用地空間結構的因素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國內學者多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利用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做定量分析,考察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因素以及驅動作用。如閆小培等[6]、關偉等[17]、毛蔣興等[18]分別對珠江三角洲、大連市、深圳市土地利用的人文因素分析[6,17-18];曾磊等[19]對保定市城市用地擴展的時空演變分析以及段勇[8]、于柏華等[11]及魯奇等[20]分別對閩江流域、北京的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的研究等。由于受研究區域、數據獲取、城市化及土地利用指標選取差異等方面影響,研究結論雖略有差異,但普遍認為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經濟與城市化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投資、人口增長等因子,各影響因子對研究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如閆小培等的研究認為人口和城市化與工業化因子的影響作用較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外資因子其次,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子的影響作用較小[6]。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城市土地利用與覆被的變化會帶來相關環境變化,如對地表徑流、土壤環境、植被生態功能、區域泄洪庫容量的影響等。鄭靜等認為城市化使其擴張地區的地表徑流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21]。孫燕瓷等對南京市[22]、李桂林等對蘇州市[23]、李玲等對鄭州市[24]城市化過程中土壤多樣性、土壤資源、土壤環境的研究認為:不同行政單位的擴張對土壤多樣性的影響不同;城區的擴張使土壤總體環境質量下降,尤其是重金屬污染[22-24]。陳玉娟等[25]、吳運金等[26]的研究也表明城市化帶來的土地利用變化對植被生態功能、區域泄洪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