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傳承歷史文脈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底
北京集體記憶的“內層”與“內涵”,在歷史變革中逐步凝練為北京文脈
主持人:能否具體說說,我們可以認知的北京文脈,體現在哪里?
金元浦:北京的文脈,是由眾多的可見與無形的歷史流傳物構成的。以中軸線為中心的北京“龍脈”,構成了北京文化地理的有形的文脈;以紫禁城為代表的皇城建筑,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苑囿,是無與倫比的中華文化凝固的史書,是北京文脈永存的有形的音樂與旋律。以前門大柵欄為代表的商業文明,以南鑼鼓巷為代表的市井民俗文化,構成了北京多樣融一的城市文脈。這些我們今天能夠“觸摸”到的北京的歷史流傳物,通過博物系統、史學志學系統、文物系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統保護下來,是歷史留給中華民族的珍貴的藝術瑰寶,是形成北京集體記憶的“內層”與“內涵”,是北京文脈的“根”。
北京集體記憶的“內層”與“內涵”,在歷史變革中逐步抽象為北京元素。從城市的四方格局到中軸通脈,從紅墻金瓦到城市色彩,從祈年神殿到長城垛口,從挑檐獸頭到中幡、空竹,從國劇臉譜到京腔京韻,從琉璃河遺址一直到北京奧運的“中國印”,布局、形式、色彩、符號、圖案、紋式和造型,都已成為最經典的北京元素。北京元素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的象征,北京品牌的凝聚和北京美學的提純。
劉綺菲:北京的文脈還蘊藏于北京眾多的文物古跡、寺觀廟宇、街巷胡同、古典園林、名人故居、四合院落之中。它使北京歷經千錘百煉,成為一座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它融匯著中國各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世界的多種文化,凝聚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輝煌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
北京的歷史文脈不僅展現自身的城市文化脈絡,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
主持人:這種歷史文脈對北京的文化乃至國家的文化形象產生過重大影響,請舉例說說。
韓震:從歷史上看,作為國家首都以來的800多年里,在大多時間里北京就是我國的文化中心,是文化創造的中心,是文化輻射的中心,一直扮演著歷史進程中全國文化發展所能達到高度的“集中體現地”的角色。例如,徽班在進京之前,再好也只能有地方性的水平和影響,只有經過在京城的淬礪,才成為代表國家水平的國粹。再如,在建筑和格局上,北京城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可以說是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在建筑領域里最輝煌的體現,也可以說是凝固的“中國哲學”,是我國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因為在這里才能或有資格完整地體現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近現代一批文化名人看重北京的歷史文脈
主持人:北京歷史文脈在國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現代文化名人是如何描述北京的歷史文脈的?
金元浦:北京文脈,通古宣今。古往今來,無數先賢哲人都對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理念、文化要旨做出了自己的概括。20世紀近現代一批文化名人最看重北京的歷史文脈。文化巨擘魯迅先生視北京為“繼古開今”之地,“五四”先驅李大釗將北京城市特色概括為“新舊兼容”,而文學大師朱自清則將北京文化特色概括為:大、深、閑三大特色。他們雖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卻是最鐘情北京文化的北京居民,他們都把生命中的一段輝煌留給北京,將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永遠存在心底。
肖東發:北京歷史文脈的影響,可以從藝術家、思想家對北京文化的筆下體現出來。梁思成愛北京,對北京了解很深。在北京還被稱為北平的時候,他說:“北平的整個形制即是世界上可貴的孤例”、“它們綜合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歷史藝術陳列館’”、“對于人民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影響,最能觸發人們對民族對人類的自信心”。老舍把北京的情、北京的味、自己的愛、自己的魂都寫進了對北京的描述,在文學史上稱為“京味文學”,陶醉于北京的文化,極重鄉情鄉音。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愛首都,愛祖國,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素質。要想愛的深,就要了解的深。想起北京,無一不美。馮至先生甚至說,我連北京的風沙都愛。不僅北京人愛北京,外地人甚至外國人也有很多愛北京。他們以到過北京為自豪,以離開北京而悵然失落,以思念贊譽北京而得到精神滿足,北京的魅力像醇厚的美酒。對中國人來講,北京是昨天,今天,也是明天,它是一座永遠的城。另外還有丹麥的著名城市規劃大師S·E·瑞思穆森說過:“整個北京城的平面設計勻稱而明朗,是世界的奇觀之一,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瑞典的奧斯伍爾德·喜仁龍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北京,他對北京的城墻和城門最感興趣,拍了很多北京城墻城門的照片,寫了一本書《北京的城墻和城門》,現在成了寶貴的史料,因為這些城墻城門都沒有了。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關鍵是規劃城市要把歷史和未來貫通起來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承歷史文脈,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那么,規劃城市就要把歷史和未來貫通起來。請問如何體現?
張寶秀:城市在其有形實體與空間形態、無形文化傳統與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城市文脈的差異性及多層次性,因此,通過地域文化空間體現、傳承城市歷史文脈,需要分層次、分類別進行規劃設計和實施。在城市中,保留某些傳統建筑單體或建筑群,是相對最容易的。城市的某一區域、局部,也相對比較容易保留比較完整的文脈體系,如建筑風格的一致性、空間形態的完整性、人們視覺上的連續性、社會群體意識的統一性等。但是,城市文脈的延續與傳承,重要的是,必須從城市實體空間和城市文脈的整體性上進行規劃設計,其對象既包括傳統的實體要素與空間形態,保持城市中有價值的傳統實體要素是文脈延續的基礎,而且還包括無形的城市社會文化空間中的積極因素,體現對傳統人文的關懷和尊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城市歷史文脈的整體關聯性和城市文化優秀基因的完整傳承,否則城市的文脈就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這就是之所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要進行整體保護的意義所在。
肖東發:北京規劃建立“兩軸兩帶多中心”,從“同心圓”“攤大餅”跳出來。建立“西部生態帶”,將建設重點轉移,重點建設“東部發展帶”。市區建成區弱化商貿功能,強化文化功能,行政辦公機構適時遷往新區,給舊城減負;甲級醫院和示范性高中也要疏散支援新區,增加配套設施。
兩線之中軸線景觀恢復建設包括:復建永定門,亮出燕墩,亮出軸線西側先農壇及東側天壇南壇墻和神樂署,整治景山,修復景山壽皇殿,修復雪池冰窖及御史衙門,亮出黃化門城墻,騰退火神廟等。
另一條復建的東西軸線就是朝阜路,沿線景觀包括恢復白塔寺完整風貌,恢復歷代帝王廟,復建三座門南側牌樓,騰退修復宣仁廟,孚王府騰退、修復,騰退修復東岳廟東、西路及中路北部。這些都體現了傳承歷史文脈的規劃思想。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