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城無序建設發展
12個省會城市擬建55個新城新區,其中一個城市就要建13個,“空城”、“睡城”、“死城”等現象頻現……筆者從近日召開的中國新城新區發展論壇上獲悉,調查顯示,90%以上的地級市正在規劃建設新城新區,個別城市新城總面積已達建成區的7.8倍。
專家認為,盲目貪圖“經營城市”、各地新城“千城一面”等成為造城熱的推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需警惕新城無序建設發展,平衡規劃與實際需求。
90%以上地級市爭建新城新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論壇上表示,我國城市老城區容納力有限的同時,新區建設出現服務業發展低下、可持續發展機制不足及“空城”“睡城”等現象。
據了解,該中心課題組2013年調查12個省、區的156個地級市和161個縣級市發現,90%以上的地級市正在規劃建設新城新區。此外,12個省會城市共規劃建設55個新城新區,有一個省會城市就要新建13個城區。
不僅如此,部分新城新區規劃面積逐年增加。上述調查顯示,某西部省會城市提出建3個新區、5個新城,總面積是現有建成區面積的7.8倍。又如,鄭州市建成區面積132平方公里,已規劃的鄭東新區卻達150平方公里。“新城熱”正在從省會城市向地級市、縣級市逐漸下移,縣域及開發區內新城建設也在升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孟慶軒認為,僅靠人為意志,城市難以建成,新城擴張規劃盲目。“甚至幾十平方公里內出現多個新城,新區間已在稅收、補貼等方面互相競爭。”
貪多圖大可能形成“死城”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城市發展究竟攤大餅好,還是點狀布局城市群,已是部分新區面臨的兩難。”陜西省西咸新區研究院院長李應濟說。
專家認為,目前新區建設不乏隱患:一是大興土木,以大為貴。“大城小區”大同小異,甚至同一城市數個新城功能重疊、重復建設。大馬路、大立交、大人工湖、大噴泉、大廣場比比皆是,歐陸風情、仿古風格相互模仿。“這種大尺度、大生態的空間,將導致服務業發展成本過高,可能形成‘死城’。”李鐵說。
二是密集投建,多頭競爭。城市“攤大餅”帶來的路網交通投入不菲。孟慶軒認為,城鎮化首先要解決融資投資的方向,“建城欠債”正時有發生。“有研究數據顯示,全國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到34億人。這意味著現在中國一倍的人口也裝得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說,由于規劃脫離實際,各個新區為招商引資互相壓價,結果往往“兩敗俱傷”。
三是出現“空城”、“睡城”等現象。“新城熱”蔓延,背后不乏舉債建設—出讓土地—抬高地價的“經營城市”做法。東京大學教授周牧之認為,中西部人口轉移到沿海地區的同時,一些新城發展仍只有住宅這一單一模塊。既不符合市民需求,也有悖國際城市演進的規律。
城鎮化并非“造城運動”
如何“造城”才能更合理?李鐵認為,城市發展應當以沿著功能區自然蔓延為主,而不是人為規劃為主。歷史上大部分新城市不是規劃形成的,而是經濟規律發展的結果。
據介紹,我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由1987年的29個增加到2010年的140個,增長3.8倍,其中10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由0增到6個。河北省冀南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德進認為,各地新城發展水平不一,但終究離不開產業和人口需求,脫離需求發展存在盲目性。
專家認為,新型城鎮化仍需重基礎保障,新城高端化不切實際。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認為,根據目前測算,全國進城農村轉移人口約2.4億2.5億人。考慮進城意愿、落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預計到2020年城鎮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約占進城農村人口的1/3。“不過,2012年我國人均占地面積已達132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積仍在擴大。”李鐵認為,城市擴張中,方式亟待更具產業布局等科學性,更重可持續發展。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