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華:新型城鎮化中城市文化的保護傳承與表達
保護文化資源,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如何保護文化資源,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兩個“注重”一個“加強”:“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民族風情小鎮文化資源挖掘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保存城市文化記憶。”
這里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挖掘和保護文化資源,特別是在舊城改造中,要注重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留住存續城市文化記憶;另一方面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區新城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無論是挖掘保護,還是傳承弘揚,都應堅守幾條基本原則,以體現文化資源的價值,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
首先,真實性原則與歷史信息的科學價值。城鎮,尤其是老城古鎮,歷史性地積淀下各個時期不同時代的豐富物質文化遺存(包括整體城鎮、歷史街區、歷史建筑、景觀等,有的存在于地上,有的埋在地下),這些遺存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生產力水平、生態環境、文化理念、技術材料、工藝工具等條件下物化形成的,凝聚著勞動群眾的智慧和才干。這些真實的歷史信息是當時就附載在遺存本體之上的“胎記”和基因,而非后人任意涂抹的“紋身”。這些信息是解讀文化、還原歷史的密碼,一旦消失或破壞是不可復制和再生的,具有唯一性,因此原真性是遺存價值的根本所在。這是任何復制的和再造的假古董所無法企及的,所以彌足珍貴,這也是我們堅持必須保護遺存原物而不主張復制再造的原因。
其次,整體性原則與景觀審美的藝術價值。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一大特點是多以不動產的景觀形態存在的,不可移動,因此城市的生態環境、整體格局、城市肌理、空間序列、街路尺度、建筑風格、色彩基調、裝修特色等,都需要整體性展現才能形成特色意象,從而具有獨特的景觀和審美藝術價值。這不是單體建筑,更不是局部構件所能體現出來的。因此,整體性保護是一條重要原則。我們看到,一些確定為文物保護對象的歷史建筑或可受到應有的重視,得到較好的保護和維修,但周圍環境已破壞殆盡,結果整體景觀藝術價值大打折扣。城鎮街區和建筑是藝術空間,周圍環境十分重要。空間本是三維的,如果再加上時間維度,實際上人們在城中徜徉所接受的是四維空間的體驗,只有在整體性保護的空間系列中,才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古城的滄桑韻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樣才能造就出一種場所精神,從而形成集體的記憶。
再次,生態性原則與永續利用的使用價值。城鎮與建筑有其物質性功能,其實用價值能得到永續利用,必定堅守生態原則,這種生態是廣義的,既有自然環境生態,又有人文社會生態。就自然生態而言,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總之,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融入自然,要把我們的家輕輕地放在大自然中,而不是過多地去驚擾、沖擊、改變大自然。同樣,社會生活、人類活動是另一種生態。當然,古城古鎮是適應當期的社會生態的,現代生活方式和社會活動已經與之大相徑庭,而我們不可能退回到馬車、轎子時代和還原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因此,對歷史街區和古建遺存做適度和允許的改造更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這方面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頓。我們看到,國內外不少歷史名城都在這方面審慎嘗試,有限度地推進,既保護了歷史風貌特點,又未改變社會生態,走出一條永續利用的路子。這樣就可避免將大量居民遷出老城形成“空城”,把鮮活的社會生活擠走而置換為純商業化的旅游景點和購物賣場,減少了許多社會問題和對鄉愁情感的傷害。
最后,持續性原則與激發創新的精神價值。我們一向以有古老持續的文化傳統和豐富而具有特色的城市文明而引以為自豪,這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將使我們更有底氣地充滿文化自信,激發我們的創新熱情,增加構建文化軟實力的能力,把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帶入新型城鎮化進程之中,讓優秀的城市文化永續延亙。
相對于物質硬實力而言,文化軟實力是表現為非物質的、不可量化的精神力量,是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能力,它的本質是文化定力所釋放出的正能量,這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面對某些強勢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必須調整心態,一方面要發掘、梳理、闡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髓,傳承五千年來文化傳統形成的文化認同和倫理道德共識,使之與當代主流文化相適應和協調;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也是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當前更需要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善于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與經驗,讓本土文化在交流互鑒中擴大文化視野、豐富文化內涵、活躍創新思路,從而全面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按照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創造出為人民群眾所歡迎和接受、又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先進的城市文化精品。
(作者系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名譽理事長)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