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城鎮化“鄉愁”的文化記憶
美國文化遺產字典對“鄉土”一詞的定義是“關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其涵義包括與高適用性、高效率的“普通城市”規劃理論截然不同的視角。“鄉愁”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和將來時。它更重要的命題是,如何在時代浪潮激蕩中重建一個有活力、有希望的故鄉。聯合國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標志著全球城鎮化時代已經到來,應看到國外城鎮化的軌跡——“鄉愁”守望不乏經驗和教訓。
城鎮化建設的國際比較
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看,鄉愁是一種現代性話語。現代化的邏輯風靡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日益標準化、理性化,文化個性正日益消弭。鄉愁對于步入現代與工業文明的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它絕非僅僅是現代人對傳統的眷顧,而是對本民族精神的依戀,是一個國度與民族走向未來的勇氣和信心。這里可參照歐美及日本的城鎮化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對工業化的“拉動”與文化的傳承。
美國的城鎮化具有典型分散型特征,是一種自然生長的狀態,在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實現大都市群的興起,雖歷時漫長卻發展均衡。這既與美國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分不開,也受益于寬松的移民政策保證了勞動力供給,形成以產業集群為中心的城市群。相比較美國廣袤的疆域,日本的土地資源非常緊張,實施了政府主導下高度集中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工業化進程,對少數幾個都市圈實行優先集中開發,在一定的區域內發展由核心城市主導的城市群。而在在文化守望上,日本更有一系列有益于文化記憶的做法,讓文化繼承、傳播和創造共同凝結為城市的文脈魂魄,杜絕簡單的造城運動,城鎮化得到了協調發展,而并未成為埋葬“鄉愁”的墳墓。從此種意義上講,“鄉愁”也是城鎮化進程中應關注的“城愁”。
德國在城鎮化進程中更注重多元文化的保持與發展,對外來移民以一系列政策支持其融入社區、城鎮和國家。德國新城鎮建設有個規定:注重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原貌,城鎮開發不侵犯自然,而是依托自然而建。由于德國的小城鎮保持良好的歷史建筑與自然風貌,有人將德國的小城鎮稱作“詩化的小城鎮”,村落、城鎮、房舍、教堂、城堡、宮殿、橋梁甚至道路及港口都豐富著城鎮人文特色。目前,德國有近兩萬座古堡,小城鎮已成為德意志歷史的縮影和文化的精華。對人文傳統和歷史建筑的熱愛與尊重,使德國小城鎮成為歷史人文內涵與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國際典范。
相應地對比城鎮化的失敗路徑是“滯后城市化”和“過度城市化”。如泰國曾是“亞洲四小龍”,擁有較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但其后來城鎮化舉步維艱,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和“虛假繁榮”狀況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滯后做法。同時,缺乏產業支撐的拉美國家大多步入過度發展的泥潭。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落后于城鎮化,兩者缺少協調發展。多數拉美國家長期實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沒有了“鄉愁”底線,放棄了比較優勢。城鎮化發展與國內經濟、社會、文化聯系越來越弱,國家和城市無力在結構和質量上持續發展以支撐城鎮化。雖然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無法得到相應就業,形成了城市中的大量新貧民窟或造成“毀城”的文化災難,這是無序且過度城鎮化的惡果和招致的禍根。
記得住鄉愁的英國城鎮化
論及鄉愁與城鎮化建設,英國頗具典型意義。無論是去年建成開幕的倫敦夏德大廈還是由“明星建筑師”扎哈·哈迪德為倫敦肯辛頓公園內九曲湖薩克勒畫廊設計的附屬餐廳,它們既是英國文化創意的奇葩,也是對城市化發展中“鄉愁”理念的正反兩方面詮釋。不過,這些都不影響英國在城鎮化史中的地位。
英國在城鎮化建設中很重視以文化傳承與弘揚為導向,進行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鎮的建設,如制定專項法律規范歷史文化遺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資源的保護,在1953年便頒布了《歷史建筑和古老紀念物保護法》等法律,尤其強調因地制宜、強化特色,根據當地自然、歷史和產業發展特點予以差異性規劃,充分發揮城鎮文化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援作用,將城鎮文化塑造與突出地域性文化巧妙結合。“站在教堂的鐘樓可俯瞰整個城市全貌”,是我們常常在小說中看到的描述,但此景不僅在幾十年前的倫敦存在,今日大部分英國小城鎮依然如此。同時,英國城鎮化的發展之路更不乏靠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推動城鎮復興的例子。
而歷史地看,英國的城鎮化始于18世紀中葉,其成功之處是注重政府引導、市場拉動和公眾參與的“三位一體”推進原則,并通過強化立法對城鎮化時刻“糾偏”。到1851年,英國已有超過1/2的人口變成城鎮人,全國大小城鎮近600座;19世紀末,英國2/3的人生活在城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鎮化的國家。1898年,霍華德在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徑》中表述著“田園思想”。他認為:城鎮是一個完全社會和功能化的結構,它能為城里居民提供足夠多的工作機會;有足夠的空間為城市提供陽光、空氣和優雅的生活;城鎮周邊被綠化帶環繞,在提供農產品時也提供休閑和娛樂。爾后,丘吉爾首相的戰后重建與1946年通過的新城法案更標志著英國新城運動的重要過程。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則率先提出城鎮化的定義,他反對使農村人一窩蜂似地涌進城市,而強調要將原有鄉村如何打造成城鎮,實現升級換代。而對于英國完美鄉村,百年前中國學者林語堂曾講:“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便是隱居英國鄉村。”盡管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但世界人們對英國美好鄉村的熱情與向往從未停止過。恬靜的鄉村氛圍、空間尺度、考究的生活氣息,從來都是令人向往的英倫之夢。
在柔弱、美好且堅韌的英國城鎮化的鄉村中,之所以城鎮化能夠在“健康、有序、充滿生機的軌道內運行”尤其得益于1909年頒布的第一部《住宅、城鎮規劃條例》。此后,英國先后頒布40多部與城鎮化建設相關的法規,成為串起英國城鎮化建設的成功秘訣。城鎮化不是破壞原有的農村,不是破壞原有的文化根基,更不能使鄉愁情懷不翼而飛,而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要讓童年的生活歷歷在目,要讓風景優美、詩意生活伴隨“鄉愁”記憶持續。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作為第一個實現現代城鎮化發展的國度,英國的探索之途為世界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