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破除“保護性破壞”瓶頸
日前在相關會議上,南京市領導再次指出,保護和利用好南京獨特歷史文化資源,也要破除“保護性破壞”瓶頸。
“保護性破壞”,是指在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中,對文化遺產超載開發或錯位開發。比如盲目清理文物建筑周邊環境,文物歷史環境氛圍喪失殆盡;比如周圍建筑風格與古建筑嚴重不協調,破壞了古建筑獨特空間環境;比如追求“整飾一新”,甚至“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破壞了歷史信息,損害了文物完整性和真實性。凡此種種,其危害并不比屢遭批評的“建設性破壞”小。
“保護性破壞”已有諸多教訓:遵義會議舊址原來處在民居之中,當地以“保護”名義,把舊址周圍房屋都拆掉了,又配以燈光和綠地,既破壞了環境,又破壞了歷史故事特定情景,引來諸多批評;鄭州商代遺址上冒出了“人造城墻”。專家稱,商城遺址歷經3600年風雨仍屹立不倒,屬于無價瑰寶,如此改造不是保護而是破壞;西安擬投資380億在秦阿房宮遺址上打造“新阿房宮”,因被質疑“究竟是保護文物,還是浪費民脂民膏”已被叫停……我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保護性破壞”已不乏案例,如果不能從中生“智”,那么多學費也就白交了。
所謂“以利為先、就地平衡”開發模式,是“保護性破壞”主要原因。在城市建設及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不少地方往往更多考慮經濟因素,通過商業運作方式求得資金就地平衡。為此,甚至在歷史文化街區建“豪宅富人區”。破此困境,需要明確城市功能定位,嚴格執行城市規劃,需要借助深化改革,以多元投資機制帶動文化遺產保護;也特別需要轉變觀念,歷史文化資源是有形財富,更是無形資產。只用“能掙多少錢”這把尺子去衡量歷史文化資源,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保護性破壞”也就在所難免。只把文化遺產當“地皮”使用,無異于把商周銅器當廢銅。我們應真正認識到,文化是城市之魂,歷史文化資源是市民深切鄉愁所依,進而走出急功近利誤區,積極創新辦法和機制破解“就地平衡”困境。
杭州“南宋御街”因體現了原真性、整體性、延續性、游賞性,讓中國元素釋放出無窮魅力,已成為城市文化名片。這也是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代表作之一。王澍當初接這個項目時曾提出不少苛刻條件: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要保持足夠數量原住民,有縱深街區,不做假古董……他本以為對方會知難而退,但地方領導慎重考慮后全都答應了。這也啟示我們:破除“保護性破壞”瓶頸,設計師應勇于堅持真理,地方官員也要善于傾聽,防止“長官意志”替代了科學設計。
真正遵照“原真性、整體性、生態性”原則,最大限度保護好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切實遵循“建筑為體、景觀為衣、文化為魂”規律,努力“護其貌、揚其韻、傳其神、鑄其魂”,延續好城市人文脈絡和獨特氣質,南京必因文化更精彩!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防止中國歷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決歷史文化街區在開發中千街一面的問題,首先要從理念和認識的高度真正將歷史街區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再開發,只有這樣才能自發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價值,并將之作為推動老城復興的重要手段加以傳承和發揚【詳細】
官員被免職建園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遺產
園林是蘇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園林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古代園林都是官員被貶官后回家建起來的,蘇州自古就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建設探討
省級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指以重要文化遺產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遴選,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突出公益性,開放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