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生態調查:生態紅利催生生態自覺
關停“產業低端、產品低價、增長低效”的落后產能。湖州市經信委能源處邵劍平介紹,在對六大高能耗重污染行業進行落后產能淘汰基礎上,去年湖州又針對印染、造紙、制革、化工四大行業的243家企業開展了整治提升工作,并關停淘汰企業73家。為減少空氣和水質污染,湖州對石材企業實施了關停、壓縮產能和限采等措施,僅長興縣一地就關閉了343家石粉企業。通過整治,空氣總懸浮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日均濃度分別比整治前下降了59.4%和57.1%。
提升產業檔次,實現轉型升級。竹業大縣安吉采用高新技術,將竹子的利用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了100%,以全國1%的立竹量創造了20%的竹產值。2005年以來,長興縣先后兩次對蓄電池行業進行集中整治。嚴格的污染零排放制度使昔日的“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一躍變為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
大力治水,責任到人。投入400億元用于實施骨干河道生態整治、城鄉河道生態修復、太湖水源生態保護、水資源優化配置等四大水生態工程。每位領導干部擔任一條河流的河長,對管轄區域內的水質負總責。如今,湖州所有河流在流入太湖時均達到Ⅱ類或Ⅲ類水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對環境的精心呵護使得湖州的“生態紅利”逐年顯現,而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又進一步催生了百姓的“生態自覺”。
在孕育了全國第一個“洋家樂”集群的筏頭鄉,村民們不僅自覺保護環境,還向游客們發出征集令——如果在山里撿到3個以上煙頭給予重獎。昔日受血鉛事件波及一度陷入發展困境的天能集團,不僅實現了污染物零排放和全部污水的循環再利用,還花巨資建起生產線,專門用于廢舊鉛酸電池的再生和循環利用。“企業發展壯大了,應該反哺社會,為保護環境做更多事。”董事長張天任介紹,僅這條生產線每年就可無害化回收和處理40多萬噸廢鉛蓄電池。
最早探索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德清縣,由縣財政轉移支付給禁止發展工業地區農民的人均補償費用,13年來由1.9萬人擴大到了3.15萬人,生態補償款人均翻了一番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湖州市委書記馬以說:“如今,活生生的事實證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