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嘗試用“三三制”籌城鎮化資金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已經出臺,如做簡單測算:6.5億農村人口實現城鎮化,按每戶3人算,約2.1戶農村家庭。按每戶100平方米和每平方米2000元的造價(保障房標準),每套房造價是20萬元,總投入42萬億元。如按目前每平方米3000元行業普遍標準,則總投入需要63萬億元。
40到60萬億元巨額資金怎么籌?現在的設想是,在財政之外,更多采用政府和社會共投的PPP形式,但這也只能部分解決城鎮化建設資金。城鎮房地產投資回報率較城市低,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不夠。同時,社會資金的介入也易抬升城鎮房價,導致很多人負擔不起。
我認為最好是通過“三三制”機制進行解決。假設城鎮化建設期限為十年,那么平均每年投入4到6萬億元,“三三制”就是:1/3由財政無償投入,即政府每年拿出1.5到2萬億元用于城鎮化建設,農村戶口每人補貼2到3萬元(每年補助6500萬人),??顚S觅徺I新住宅;1/3由央行發行貨幣,即央行每年發行1.5到2萬億元用于城鎮化建設,無償貸款給農村人口,每戶人家可獲取無息貸款6到10萬元(每年2100萬戶),也是??顚S茫?/3由個人自籌。經濟不發達地方和特別困難家庭可能有困難,財政和央行的支持力度應大一點。若每戶財政補貼和央行無息貸款達到20萬元,即使無自籌,也能住上70到100平方米的房子。
通過上述“三三制”籌集城鎮化所需資金,可做到政府、社會、經濟“三得利”:首先,財政支出有力支撐了2020年我國建成小康型社會的戰略目標。國家財政給每個農村戶口補貼2到3萬元后,就能撬動6.5萬億農村人口從此過上小康生活,這與十八大我國確立的2020年建成小康型社會總體戰略目標定位高度一致。
其次,財政前“出”后“進”能維持動態平衡。每年4到6萬億元的現實需求先帶動GDP快增,再帶動稅收大幅增長。按房地產銷售的經驗,每1元銷售可拉動2.86元GDP,每年4到6萬億元投入能拉動11到17萬億元GDP,然后每5元GDP能產生1元稅收,那么每年能新增稅收2.2到3.4萬億元,高于每年1.5到2萬億元的財政投入。即在第一年初始投入后,其后每年來自城鎮化的財政紅利和對城鎮化的財政投入基本平衡,不會對財政支出形成額外壓力。
再其次,央行貸款先“貸”后“還”能做平。央行每年發行的2萬億元貨幣,是有借有還的,只不過沒有利息收入。從長期看,它不會造成央行資產負債表失衡。
最后,優質新型城鎮化開發商將真正受益。由于財政補貼和央行貸款跟著個人家庭走,個人家庭就可以根據個人意愿選擇入住的城鎮及開發商樓盤。這樣客觀上形成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那些質優價廉以及產業和公共服務配套齊全的新型城鎮化開發商將受青睞,得以快速發展。
在“三三制”下,國家資金投入起“催化劑”作用,卻坐享農村/城鎮產業升級、土地集約利用之利;房地產行業潛力得以極大釋放,開發商每年可坐享4到6萬億元增量大蛋糕;6.5億農村人口花小錢住大房,坐享更富裕的生活、更便捷的服務、更美好的生態。
?。ㄗ髡呦抵袊慨a信息集團研究員)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