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優勢,協同發展—專家談京津城市病出路
攜手發展有助醫大城市病
河北雖有地理上環京津的獨特優勢,卻陷入“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實劣勢。更為尷尬之處在于,河北自身的經濟中心城市不明確,也曾經沒有把握住沿海優勢。
另一方面,北京則被逐漸“攤成了大餅”,在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遇到各種不可承受之重,比如交通、環境壓力以及城市承載力等,都需通過轉移到周邊來緩解。海洋對經濟愈發重要,天津卻未能送北京出海,河北省秦、唐沿海則作用不彰,北京為尋找出海口曾費盡心思。
曾有專家指出,特大城市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城市病”問題越來越突出,北京解決不了,天津也解決不了,需要周邊的中小城市對它進行配合。
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城市規劃先驅即已認識到,解決城市問題不能局限在狹小的城市范圍之內,必須把城市與區域聯合起來。美國學者芒福德則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區域整體發展理論,同時指出“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
這些理論對國內大城市尋求從區域層面來解決城市問題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路徑。于是,城市群發展被越來越重視。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根據業內權威機構的研究推導發現,一段時間內人口還是會往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病”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學界提出的策略就是,由過去點上的集中走向面上的有機疏散。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我們為什么要強調城市群?就是為了突破城市界限,實現各方面一體化發展。城市群里某個城市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城市群層面解決。”
在世界上,巴黎、東京、紐約等世界性都市圈的形成,都有都市連綿區作支撐。在一定時期內,連綿區發展最快、最有活力,在避免、化解大城市病上能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的北京在幾十年發展中積累了“大城市病”。“發展城市群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行政區劃和市場壁壘,讓資源和要素在城市群里自由流動。”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規劃部主任文輝說。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