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需要均衡配置資源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于兩周前正式對外公布,它明確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是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4月5日,由發展中國論壇(CDF)和國家行政學院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新型城鎮化峰會”在北京召開。辜勝阻、周天勇、劉尚希、李兵弟、黨國英等專家學者圍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展開深入討論。會議由國家行政學院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主持。
城鎮化的關鍵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實現新型城鎮化,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輿論認為,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就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路徑,就是到2020年讓近3億農業人口轉成市民。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這是一種誤讀”。他說,農民進城落戶情況很復雜,有的進城以后根本落不下來,有的進城后也不想落戶,這在大城市表現突出,而中小城市又沒有吸引力,發揮不了替代作用。他說,“我不認為戶籍改革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共服務,有了戶籍沒有公共服務,像1984年小城市就已放開戶籍,但公共服務跟不上,最終進城的人又放棄了小城鎮戶籍。”“絕不能把戶籍看成是市民化唯一的標準。如果把公共服務做好,實際上就是事實上的市民化。所以,市民化最重要的標志是公共服務均等化。”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也認同此觀點。他提出,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就是要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力度,讓城鄉居民都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務。目前財政改革遇到的難點是,中央轉移支付是與戶籍掛鉤的,如教育支出是落實到戶籍所在地的人頭上的,如果子女隨父母進城,這部分教育資金是不會跟人走的。對目前已流動在城市里的2.6億農民工來說,實際上是享受不到公共服務的。規劃出臺以后,使人口的流動變得可預期,讓公共服務的配置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也可預期,這樣解決人和公共服務脫節的問題就有了目標。
均衡配置資源不容忽視
從發展戰略上講,重點是發展小城鎮、搞新農村建設,還是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要“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對未來城鄉統一協調發展的格局,與會專家給出不同意見。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住建部村鎮司原司長李兵弟認為,規劃針對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已經明顯感覺到的一些問題,比如特大城市的發展,提出了基本思路,即反對特大城市繼續無節制地發展,要用生態保護、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思路發展城市,包括處理好農村的發展問題,這是規劃的亮點。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主張,從節約土地、市場選擇、未來村鎮演變形態上看,發展大城市優于中小城市。因為,中小城市、小城市和大中城市比較,前者就業機會少,人口集中度差;城市越大,人口聚集越多,教育、醫療資源越豐富;城市越大,文化多樣性越豐富。人口流動的方向就是大中城市。
對此,李兵弟認為,上世紀80年代確立的中心城市理論是我國地理經濟發展的主導思想,沒有中心城市的發展,就沒有我們30年來城鎮化發展的基礎,這一點應肯定。目前又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但是,城市中心論使得農村各種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忽略了資源的均衡配置,拉大了地區差距。市場經濟已經有了一定成熟度,是否還需用城市群、城市帶、中心城市的理論指導城鎮化的空間布局?事實上,新型城鎮化需要均衡配置資源。
城鎮化需要推動多項改革
辜勝阻提出,城鎮化改革涉及到人、業、錢、地、房。在這五大要素中間,人是核心,錢是關鍵,土地和進城農民住房解決不好,城鎮化也無從談起。
劉尚希認為,在處于流動性、不確定性非常大的情況下,農民感覺到規避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兩頭占”:既要進城務工,又要留一塊地在家鄉。農民覺得進城是有風險的,農民的土地、宅基地相當于“保險(行情專區)繩”。
在社科院農村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看來,目前不單是城鄉之間,即便是在城市內部,享受公共服務的人群也是分層級的。因此,破除戶籍障礙,關鍵在體制統一和等級接續。他建議,可以試行居住法,社會提供合法的標準住所,誰買到了,誰有合法標準住所就給誰落戶。
李兵弟建議,應將農村住房制度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