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發展如何面對"空心村"的尷尬
思路與隱憂
從GDP來看,我國2011年比1978年增加了近130倍。與此同時,中國城鎮化人口由1978年的1.72億(城鎮化率為17.92%)增加到2011年底的近7億(城鎮化率為51.27%),還有2億流動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農民工未計算在內。實際上,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70%。3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走過的歷程,故人口從農村到城市這一單向流動已經接近極限。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則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這意味著中國已經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1.27%,城鎮常住人口超過農村常住人口。然而一直到1978年這一數字還是82.1%。據預測,如果未來中國的城鎮化率以每年0.8至1.0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推進,到2020年前后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
在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陸學藝看來,歐洲已經變成一個完全的城鎮化社會。而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實現,但城市化仍比較緩慢。城鎮化率今后的速度還要快,2050年會超過70%或者80%。
1978年,中國只有1.72億城市人口,2011年城市人口達到6.91億人。30年間增加了5億人,比歐盟總人口還多。其實,城鎮化率若按照1.3%、1.4%的速度增長,每年還要有1000萬農民進城務工。但農民工不是單單自己進來,他的家屬、小孩還要進來,要搞全體城市化。
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鄉村發展“空心化”的后果不僅使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而且會增加治理的成本和難度。現在不僅要研究農民對土地束縛的掙脫,更要追問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農村和農民的情景會怎樣。
“空心村的問題,根源在法律,癥結在土地,關鍵在管理。”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李志則認為,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每一戶農民都可以得到一塊宅基地,這只以戶均為限,而不以人均為限,給農民多占地提供了較大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樹凱主持的一項大規模調查表明,在農村外出人口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總數的86.3%,且外出人口的整體素質普遍高于未出者。由于農村精英流出太多,以至于在家鄉務農的人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由于缺乏知識、技術等先進生產要素的注入,只能維持原有水平的簡單再生產。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