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京津冀一體化不應變成房地產盛宴
“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高儲蓄率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對普通人來說,有什么好的投資渠道呢?”汪麗娜說,國外很少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完善的稅制、產權交易制度會讓消費者算賬,算一下買房會有多大交易成本、持有成本,往往這樣計算之后就會發現,投資房產不是那么劃算。但在中國,算來算去都只有樓市,這些年的經驗更是讓大家覺得,投資樓市最靠譜。
不過,數據往往不支撐這種預期與經驗。以保定市為例,根據中原地產提供的數據,2013年1月至11月保定商品房累積成交150.919萬平方米,平均每月保定去庫存化14萬平方米。按照目前的可售面積584萬平方米計算,保定去庫存化時間高達42個月,是北京的6倍。
這也就是說,即使保定目前不再建設新樓盤,現有的庫存也需要3年半的時間才能消化掉。
“可以說,這次保定等河北部分城市房價突漲,暴露出了我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劉勇說,這些年房地產的發展讓大家覺得這是最有效的投資。
在劉勇看來,在京津冀一體化政策尚未出臺的情況下樓市先漲,并沒有太多可以驚訝的地方。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價格,而價格背后則是趨勢、預期。
30年來,為何一體化推進效果不明顯
到目前為止,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規劃中,僅有河北省拿出了具體的方案,北京、天津還沒有具體表態。
而從歷史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始于1984年,甚至在2004年還形成了加快推進的“廊坊共識”。但30年下來,一體化的推進成效并不明顯。
“這個事情沒那么簡單。”汪麗娜說,北京想轉移出去的產業是不是別人想要的產業?有多少產業可以轉移出去?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城市一廂情愿能完成的。長三角、珠三角都是靠產業聚集發展起來的。京津冀地區能夠把3個地方串起來的產業是什么?靠什么來促成3個地方的一體化?
林江告訴記者,北京現在的發展很明確,要發展高端服務業,低端的產業要轉移出去。理論上,這種產業的梯度轉移是合理的,但具體到不同的省市,各自的資源稟賦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
“大家都想發展高端產業,北京不想要的,河北一定想要嗎?”林江說,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一體化的推進并不會像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簡單,弄不好還會陷入囚徒困境。
類似的事情曾經在北京市出現過。
2010年年初,有消息說,北京市將通州區定位為次中心,北京市政府的一部分部門要搬遷到通州,結果造成通州房價的暴漲。大量購房人涌向通州,有的甚至不看房就買,辦完過戶手續當天就掛牌加價出售。在那一輪的購房大潮中,通州投資購房占比高達四成。結果在2011年的樓市調整中,通州很多區域房價腰斬。
汪麗娜表示,北京市試圖將部分行政職能轉移到通州,都尚且沒有做到,又能有多大可能將部分行政職能轉移到河北?
“在此次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中,只有河北出臺了規劃,北京、天津還沒有明確方案。”林江說。政府部門本應做得更好,更快、更統一、更透明地公開信息。
在一些專家看來,這段時間河北部分城市房價的上漲更像是炒作。林江認為,如果京津冀一體化最終成為現實,房地產會有發展,但房價也未必會像這段時間一樣突漲。而如果最終沒有成為現實,漲起來的價格還會回歸。
那么,什么時候中國人對房地產的熱情會降下來?
“這還需要時間。”汪麗娜說,改革開放之初,大家都在倒東西,市面上缺什么就倒什么,房子也一樣,只不過是大宗的商品而已,等什么時候房子也供大于求了,也就沒人倒了。那個時候,大家對房地產的熱情就會下來。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