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保護綠化的先行者
從初到林業“三定”辦工作時的忐忑到如今的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法制處處長;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學生到如今法規條例的起草者;從艱苦而波折的大學生活到雨后種樹、下鄉調研;從上世紀80、90年代的北京市農業環保先進個人,首都綠化美化積極分子,到2012年的北京市政府法制工作先進個人,冀捷走了一條看似普通實則不平凡的道路,也被業內譽為北京城市綠化法制化的先行者。如果說,之前他是和別人一起參加植樹造林搞綠化,如今,他則主要通過主持起草相關法律法規,用手中的“筆”來推動和保護園林綠化工作。
文學青年走上綠化護林路
談起自己的經歷,冀捷的記憶回到了過去。1960年,他出生在北京懷柔,從小愛好文學的他,曾夢想成為一名作家。1978年,冀捷報考了北京林業大學并順利考取。
彼時的北京林業大學(原北京林學院),從1969年即開始遷往云南。1973年之后,搬遷至昆明市安寧縣楸木園。冀捷入學的1978年正是“林大”在云南的最后一年,學校面臨搬遷。因此,在冀捷的記憶中,自己的大學生活始終都是在輾轉中度過的。
1979年,林大開始逐步遷回北京,剛剛熟悉云南氣候的冀捷又隨學校回遷。此時,林大北京原址已分別被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等單位占用。回來后的冀捷等林大師生,發現自己已沒有真正的校舍。“我們的教室很簡陋,都是在學校原有的空地上搭起來的木板房,宿舍就是學校的大禮堂,在禮堂里用泡沫磚隔成不同的屋子,一個班住一屋。”冀捷笑著回憶,“那個時候惟一感到興奮的是學校的圖書館,在那里,我看了很多書。這些書開闊了我的眼界和思路,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幫助。”
指導一線工作愛上植樹造林
參加工作后,他最初是指導郊區農村承包責任制的落實,把山場、樹林劃分到個人。這項工作也是林權制度改革的前身。他先后去了多處北京周邊區縣。一天只有兩班的公交車、去老百姓家里吃派飯、睡有虱子的床鋪、雨后造林……都成了他最深刻的記憶,也讓他深深地愛上了首都綠化這個行當。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年之久,艱苦的一線工作也讓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磨煉了自己的性格。在采訪時,冀捷興奮地向筆者描述,“當時造林成本非常低,一般就是松柏苗,五十棵綁在一起,放到框里。下完雨,上山栽種,但成活率很低,尤其是在冬季,樹苗很容易就被野兔子吃了,北京常有春旱,那么一點小苗就要扛過50多天的春旱,非常難。但久而久之會對這地方產生感情。”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安徽推行城鎮園林綠化林長制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相關工作方案要求,2018年建立城鎮園林綠化林長制相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2020年修編完善城鎮綠地系統規劃、完善城鎮生態網絡規劃、全省所有城市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詳細】
河北衡水:以園林綠化打造城市“高顏值”
近年以來,我市(河北省衡水市)園林綠化不斷升級,改變了原先單一的綠化格局,謀劃實施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重點綠化建設項目,全市園林綠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19%,綠地率達到36.91%,人均公園【詳細】
專家解讀《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管理規定》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要求,做好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核準取消后市場管理工作,加強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事中事后監管,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印發《園林綠化工程建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