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不能一限了之,城市布局需提前規劃
一“限”了之是懶政
“限了還堵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于懶政,如果限了以后,政府什么都不做,那才是懶政。”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唐子來說。
他認為,對于公車的限制,不僅要限,還要加大管制的力度;對于家用小汽車,則主要以通過價格杠桿對其使用需求進行調節,“小汽車的使用要占用大量的公共資源,比如道路、停車、溫室氣體排放等,城市沒法無限制地滿足小汽車的使用需求。國外很多城市對小汽車的使用也有很高的條件。”
目前,國內城市對于小汽車的需求限制主要分為“拍牌照”和“搖號”兩種方式,在唐子來看來,前者更為合理,“城市的道路和停車場是稀缺的公共資源,通過競拍方式獲得小汽車的使用權,其實就是你要支付相應的社會成本,搖號則全憑運氣,誰有運氣,誰就可以無償占用社會資源、無償污染環境。其實除了法規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更重要。”
唐子來建議,既要限制小汽車的擁有,更要限制小汽車的使用;疏導則包括規劃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集約使用城市土地、混合劃分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的公交體系等。
路的寬度與決策的“維度”
近些年,全國每年都要投資7000億元用于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改造,但是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甚至有網友調侃現在是修一條路堵一條路,為什么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堵?“路的暢通不在寬度而在密度。”國家行政學院政策決策部研究員王小廣說,“同樣一公里,修一條大寬路就不如修十條支路,更不能有斷頭路。路多了,汽車在堵車時就分流掉了。”
唐子來認為,將城市劃分為單一用途街區,如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等的做法,會導致城市中相互關聯的功能活動之間缺乏有效的空間聯系,不僅削弱了城市活力,也產生不必要的工作和生活出行,“說到底,一個城市到底堵不堵,并不決定于路的寬度、密度,而在于城市管理者決策的科學‘維度’。”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丁金宏認為,治堵不能忽視人口因素,要有規劃地引導城市人口密度合理分配,“大城市的政府必須有必要的調控權,能夠調控當地人口規模,路面人口密度降不下來,就不可能不擁堵。”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