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百姓需要的綠色住宅
住宅應具備抗寒避暑的基本功能
每年因高溫或嚴寒帶來的疾病群發乃至人身傷亡屢屢發生,令人心痛。而我們的房子及設備本應該能夠抵御氣候異常及災害,滿足人們基本的健康需求。但非常遺憾,在全國節能建筑已經比較普及的今天,大多數房子并沒有這些基本功能。原因在于,相關節能、綠色建筑要求在執行時被打了折扣。即使不選擇新技術、新材料,我們也應該能夠比較容易地把建筑的保溫隔熱水平做到位,增強住宅建筑抵御氣候變化的能力。
主要問題體現在:設計標準較低,施工過程無視設計,材料及選材不合格。比如,外保溫材料性能不過關,做了和白做一樣;很多關鍵部位如空調機板、開敞陽臺板、女兒墻幾乎不做保溫處理等(個別示范工程竟然也是如此)。至今,一些夏熱冬冷地區還在用薄薄的保溫砂漿做外保溫,實際效果幾乎為零。不管什么氣候地區,外遮陽的應用被嚴重忽視,目前只有江蘇省開始強制推行,效果明顯。
對于我國大多數地區,夏季的隔熱都是必須的,一個沒有活動外遮陽等有效隔熱措施的建筑,很難抵御夏季酷暑。因為固定遮陽僅僅能遮擋一部分直射的太陽輻射熱量,大量的漫射熱量依然極大地影響著室內熱環境,均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來抵消它。因此,活動式外遮陽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北京今年1月1日起實行的節能75%的標準(DB11.891—2012)就對夏季節能(包括活動外遮陽的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對于近年來爭論得越來越激烈的南方冬季供暖的問題,目前的焦點不是應不應該供的問題,而是是否應該像北方地區那樣集中而有保障的供暖。
現在的南方,如果算上帶熱風的壁掛空調機的話,基本上是家家都有供暖設施,只是建筑本身的保溫隔熱水平太低,再加上熱傳遞的不易阻擋特性。所以,南方現有的采暖方式具有低舒適性和能源方式單一性(幾乎全部采用電能)。
從供熱的保障和舒適性、能源的利用效率上來講,筆者認為應該走適度集中和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技術路線。甚至在氣候炎熱、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采用集中供冷的方式,以利于能源的集約化使用。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