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守護鄉愁,不能城進村退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表示,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但他可能沒有預見到中國對新型城鎮化的嶄新定義———這是守護鄉愁的城鎮化,是城進村不退、城進村也進的城鎮化。
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膾炙人口,字里行間滿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風采神韻;但是當農耕文明逐漸成為往事,又當如何守護鄉愁?這是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和正在面臨的重大課題———毫無疑問,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用3個“1億人”來表明中國城鎮化任務,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路怎么走?日前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它新在何處?年初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此有一句詩情畫意的點睛之筆: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記得住鄉愁———這是對傳統城鎮化模式的反思總結,也是對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形象表達。城與鄉的關系,不是二元對立、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的關系。新型城鎮化,不是城進村退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要守護鄉愁,就不能城進村退。作為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城鎮化浪潮中的弄潮兒,成都以她的實踐詮釋新型城鎮化的要義。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不能再走睡城鬼城的彎路。
美國城市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說:永遠不要忘記,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由混凝土組成的。有人才有城,有產業才有人。人口聚集推進經濟聚集,反過來再刺激人口聚集,這就是城市化的動態進程。
因此,產業是支撐城市的骨架。當下中國一些地方出現的“鬼城”,正在于人口聚集久久得不到更強有力的經濟聚集的召喚和刺激;至于那些白天空空如也的“睡城”,則是產業與生活相互割裂的結果。
鬼城睡城不是真正的城鎮化,而是反城鎮化。新一輪城鎮化絕不能走沒有產業支撐、盲目造新城的路子。
成都認識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實質是動力與載體、供給與需求的關系,立“城”方能興“產”,有“產”方能立“城”。因此成都提出“產業升級”戰略,強調產城一體,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強大產業支撐。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要叫停不以人為本的做法。
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中國長期以來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工業化進程,根源即在忽視人的城鎮化。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中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
沒有以人為本,就沒有城鎮化,更沒有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全體居民共享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成果。正在打造統籌城鄉升級版的成都,走在了全國前面,為新型城鎮化注入了以人為本的靈魂。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要嚴禁搞運動式大干快上。
長期滯后于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提供了快馬加鞭的空間,也很容易讓一些地方滋生運動式大干快上的盲目沖動。一方面,大興造城運動,“攤大餅”式擴張;另一方面,熱衷于“消滅”農民,甚至趕農民上樓、逼農民進城。運動式大干快上的本質,和GDP崇拜如出一轍,是沒有質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的城鎮化。正如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所言:對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政府要做好的,是科學引導和長遠規劃。
成都強調全面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走高點起步的城市現代化之路。對新型城鎮化需要的新型農民和新市民,著力養成現代市民意識和文明生活習慣,讓他們在心理上進城、技能上進城、文明習慣上進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是一個更注重城鎮化質量的選擇。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不能把城鎮蓋成水泥森林。
先有人而后有城,城為人而生。蘇格蘭的城市規劃學家帕特里克·格迪斯說,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
霧霾,是傳統城鎮化模式弊端的集中體現。“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的城鎮化,不是新型城鎮化;“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城鎮化,也不是新型城鎮化。先污染后治理的邏輯已走到窮途末路,只能證明片面追求GDP所付出的代價。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新型城鎮化不能只有水泥森林。成都旗幟鮮明提出建設宜人成都。她規劃“六湖八濕地”,打造“八十公里環城綠廊”,決定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保留下133平方公里的生態空間。她要把翡翠項鏈永遠戴在成都脖子上,作為留給子孫后代的最好禮物。照這樣的思路前進,成都永遠不會成為水泥的森林,而是一代又一代成都人依戀的故鄉。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
城鎮化的本質,在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轉移,這是城鄉一體化的過程,農民不再是身份標簽,而只是職業稱謂。但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城鎮與農村的功能性差別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城鎮化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新農村建設。即便像歐美發達國家,也沒有消滅農村,消滅農民。
傳統城鎮化模式很容易陷入千城一面的陷阱。然而,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個性,每個建筑都有它的靈魂,每個鄉村都有它的生命。
成都拒絕城鄉一樣化。她將著力打造169個特色鎮和約2800個農村新型社區,農村新型社區不照搬城鎮建設模式,確保農民生產生活得到便利,確保川西田園風貌和林盤文化得到保持,從而也確保這個城市的個性與多樣性。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就要延續文脈留住刻骨鄉愁。
很大程度上,一個城市有沒有個性,在于她有沒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和價值。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了“鄉土中國”的概念,真是神來之筆。在農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轉變過程中,那個鄉土中國夢牽魂繞,告訴我們從哪里來,根在哪里,鄉愁由此而生。鄉村在變遷,但是鄉土文化不能丟。守護鄉愁,就是守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靈魂歸宿。
成都得天獨厚。作為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國家首批認定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擁有獨具特色、底蘊深厚的歷史文脈。成都對此倍加珍惜。她提出要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是承諾,更是行動。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表示,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但他可能沒有預見到中國對新型城鎮化的嶄新定義———這是守護鄉愁的城鎮化,是城進村不退、城進村也進的城鎮化。
它有強大產業的支撐,不是空洞的睡城鬼城;它有以人為本的靈魂,不是唯GDP論的造城運動;它有水到渠成的節奏,不是運動式的大干快上;它有山水田園的融入,不是冰冷堅硬的水泥森林;它是城鄉一體化,但不是城鄉一樣化;它讓文脈延續、鄉愁刻骨,而絕不會割裂歷史記憶、棄守精神家園。
守護鄉愁,不能城進村退———這就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這就是成都正在努力探索的實踐和堅定前行的方向。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