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讓城中村成為"記得住鄉愁"的載體
社會問題
全國各大中城市的城中村規模還依然十分巨大。根據《2013-2017年中國城中村改造建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1]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5年間,北京市對171個“城中村”進行了綜合整治,根據推算,北京還有100余個城中村。溫州建成區有138個城中村,近十多年來政府和村莊都在醞釀改造方案,但還沒有一個城中村被徹底改造,從而完全融入城市。上海、武漢、成都、重慶、合肥、鄭州、寶雞、銀川、呼和浩特、貴陽等全國多數城市也同樣出現了城中村現象。
前瞻網城中村改造建設研究員指出,城中村的改造建設是群眾利益的一次大的調整,勢必造成各種矛盾的沖突。要建立和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協調機制,各相關部門和城區、施工單位間要加強協調和溝通,進一步形成整體合力。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這種獨特的地位和現象,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1)人口雜亂,“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動人口混合構成。流動人口成為主要犯罪群體。治安形勢嚴峻。(2)城市規劃滯后,違法違章建筑相當集中,“一線天”、“握手樓”、“貼面樓”風景獨特。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風條件差,村民居住環境差。(3)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太差。各種管線雜亂無章,排水排污不暢,垃圾成災。街巷狹窄、擁擠,存在嚴重消防隱患,(4)土地使用存在諸多問題,宅基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相互交織,非法出租、轉讓、倒賣,管理混亂,等。“城中村”不僅影響城市的美觀,也阻礙城市化進程,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已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痼疾”。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