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供地模式,喚醒城市發展活力
《2014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提高城鎮建設用地效率……通過提高建設和管理水平,讓我們的城鎮各具特色、宜業宜居,更加充滿活力。”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高效利用下的土地要素,勢必成為最有力的支點。而供應模式的變革,在提高用地效率的同時,也將不斷提升城市的價值。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到的“千城一面”格局一樣,目前各個大中城市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高樓大廈。每個到陌生城市旅游的游客幾乎都會感嘆:每個城市似乎差不多!現實中,各個城市中心高樓林立,而周邊貧民窟和棚戶區大量密布。人人迷戀都市繁華,卻發現對城市的認識愈發陌生了。
對城市認知的迷失,在于城市價值處于睡眠期,而這需要通過土地供應模式來尋找原因。土地供應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將顯著影響城市規劃、產業導入和人口流動等內容。此前美國就曾強調供給在經濟社會中的先導作用。對于城市發展來說,更適用這樣的原理。土地提供了城市、產業和人口的空間場所。不同的土地供應,自然能影響這三類要素的流動方向。
在過去的土地出讓模式中,大量用地被投資投機型需求鉆了空子。很多房企喜歡用囤地的方式來獲得增值,而剛需群體的用房和用地權益被忽視了。盡管此類土地上矗立起了高樓大廈,但能分享城市發展紅利的群體并未顯著增加。
城市價值的落寞,也和城市公共用地僵化的供應機制有關。近幾年,城管與小販的沖突、廣場舞擾民等事件屢見不鮮,背后恰是對公共空間用地的認知存有偏誤。一方認為,城市公共空間理應歸屬全體市民,不允許部分群體私自占用。而另一方也認為,其利用此類場所,合情合理合法,為何要遭遇各類干擾?
從各類土地上的利益沖突能看出,地方政府對簡單的“賣地蓋樓”模式更為偏好。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需要維持地方財政的運作,必須通過賣地,并將土地優先安排給盈利空間大的領域進行。類似剛需用房的土地、公共設施的用地等,顯然會被“忽視”。
但這樣做,并沒有真正發掘出城市的價值。供地總量和結構失衡自然引起城市發展的畸形。所以,揮霍式的土地供應模式,并不能為城市價值帶來任何活力。在目前“盤活存量、集約利用增量土地”的思路下,供地模式勢必要變革。“兩會”重申了保障房的建設重要性,土地供應模式必須貼近這樣的政策。北京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就已做出表率。北京房企逐漸適應了“普通商品房+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土地供應結構變化下,北京房企也紛紛調整了用地策略和產品定位,目前的市場反響也較好。
公共空間的用地供應此前一直被忽視。對于50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來說,在增量用地減少的情況下,可以積極發現存量用地的新價值,并導入公共用地的建設上來。這些釋放出來的土地,應多用于城市綠道、休憩廣場、社區公共用地、養老設施用地等領域。地方政府必須在此類用地的供應上導入公益性要素。
供地模式的變化,將帶來各類市場主體的新反應。投資投機型購房者會嫌棄投機的“油水”太少,而放棄各類幻想。剛需購房者會發現城市居住的成本降低了。而廣大市民會發現,城市公共空間更寬闊了,城市環境更宜居了。
在“兩會”精神的指導下,各地方勢必積極探索新的供地模式。“惟高樓論”、“惟房產論”的土地供應模式會被扼殺,而能喚起城市價值的供地模式會逐漸興起。供地模式的變革勢必帶來城市新的活力。
(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蘭州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專業展開幕
5月26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詳細】
鄉村規劃師的人才困局:有情懷缺歸屬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規劃工作,8年前就走進了成都的鄉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鄉村規劃師開始招募了。【詳細】
這5年中國城市規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處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