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型城鎮化規劃,去數字化去指標化
目標“去數字化”
“《規劃》的一大特征是弱化了針對城鎮化的具體指標,取而代之的是‘綠色’、‘智慧’、‘人文’等關鍵詞所指引的方向性目標。”喬潤令表示,《規劃》很理性地沒有給各地派任務、定指標,僅僅給予一定的數據參考。“我們在幾輪經濟建設中,曾經過于強調指標、評比、考核,多次采取‘運動式’的辦法,要求三年大變樣、五年建新城、十年城鎮化提高若干百分比,這實際上忽略了人的因素。”
3月17日,徐紹史撰文指出,要“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在城鎮化進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對這一基本目標,《規劃》提出2020年的具體目標,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喬潤令分析稱,《規劃》強調“人”和推動新型城市建設,是對以往城市建設數字化、指標化的摒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已經對城鎮化本身有了準確的定義,即自然歷史過程。所以在一個長遠的目標之下,并不需要每年進行考核。”
《規劃》明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喬潤令認為,新型城鎮化的重點目標之一即在于實現“三個1億人”的具體需求,這是驅動未來經濟長期發展的因素。“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這‘三個1億’就是城鎮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數字指標。”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