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撬動房地產行業發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發布,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通知指出,《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規劃》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的目標。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著重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
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指出,《規劃》發布意味著新型城鎮化已經從謀劃階段正式進入到實施階段。因為規劃涉及面很廣,未來肯定還會逐步出臺更多的配套政策和細則,同時,各地也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對自己區域的城鎮化規劃進行細化。
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億到2012年的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與此同時,大城市高企的房價、難解的擁堵以及不均等的公共服務也彰顯出中國城鎮化已積累了大量突出矛盾和問題。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3.37%,實際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5%左右,遠低于2011年世界52%的平均水平。以農民工市民化為重點的相關改革如果取得突破,我國城鎮化率有望以年均1%-1.2%的速度遞增,至202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4億左右,成為新增中等收入群體的“后備軍”。在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成為破題關鍵。
《規劃》提出,將逐步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不僅要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也要放寬大中城市落戶條件。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辜勝阻稱,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五個關鍵因素:人、業、錢、地、房。其中,“人”是核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解決好人的問題,只有基本公共服務完善,人的市民化才能真正實現。其次,必須大力發展新型城市群,為進城務工的農民提供相對穩定的流入地,同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服務業,進城的農村人口提供穩定就業。
“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有利于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立分析說,在不放開落戶條件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只是“半城鎮化”,他們只是融入了城市的生產體系,而沒有融入消費體系,這不利于經濟體系的平衡發展,本身也不可持續。宋立認為,《規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門檻,農民有了城市戶口后,不僅能在創造投資需求中發揮作用,也能進一步撬動城市內部的消費需求,這對擴內需的意義也十分重大。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