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風道”隱含的城建風向
沈陽的天空連續幾天露出蔚藍,原來是沈陽城區設兩條南北向“主風道”,將東北風引進城區帶走城區內“霧霾”。目前,沈陽市的規劃部門已經在著手解決空氣問題,據《沈陽城市結構性綠地控制規劃》,依托河流、鐵路、道路等預留足夠的綠化開敞空間,到2020年,該市將建成7條通風綠廊,保障城市“呼吸”順暢。
“城市風道”,并非沈陽獨創。去年11月,浙江杭州市規劃局、環保局等部門打算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錢塘江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大約同個時段,江西南昌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謀劃和九江一起打造一個“超級風道”,兩座城市一起聯防聯控,共同對抗從北方入侵的霧霾……
“城市風道”剛剛見諸媒體時,引來不少風言風語。比如說,沒有擺脫治理霧霾要靠風吹的尷尬。在這些人看來,無論這風是自然而來,還是專家引進來的,這靠風吹散霧霾都是不美好的——有句話叫各掃門前雪,而這霧霾中的毒素卻是永遠存在空氣中的,這就是在“各吹門前霾”。本地確實沒有了,都“吹”到別的地方了。還有人覺得,這跟老農自得農藥超標蔬菜都賣給外地人一樣,損人不利己。何況,別人也會往你這兒“吹”呢。同在藍天下,能躲到哪里去,別再自欺欺人了……
其實,是這些人誤讀了“城市風道”。從理論上講,“城市風道”相當于貫穿城市中的“通風走廊”,把“走廊”打通,搞來點“穿堂風”,確實能讓風在城市中較為自由地進出,把城市中的臟空氣帶出去。事實上,一些世界先進城市,早已在進行或關注城市氣候規劃,“風從哪里來”的問題,在這些城市的規劃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德國的慕尼黑,就規劃建設了5條城市通風走廊,讓季節性的干熱風從城市中穿過,并把城市中的臟空氣帶出去,效果相當好。
霧霾之所以集中在城市,除去污染相對較為集中的因素外,城市規劃也難辭其咎。國內許多大城市,所謂的“規劃”都是單體性的,只針對一棟建筑或者一個片區,而缺少通盤考慮。而拿下地塊的開發商也從容積率等考慮,只注重投入產出比,而缺乏對城市整體環境的考慮。長此以往,大家各干各的,每個單體看起來美輪美奐,但放到一起就雜亂無章了。這樣直接導致城市沒有一個符合“風水學”的布局,讓空氣凝滯,讓水源枯竭……進而影響到整個城市的正常代換進程。
所謂“風水”,不是個別官員的“馬上封侯”、一些老板的“關二爺”,而是符合生態循環的謀篇布局。我們大多數城市,目前欠缺的就是這種帶有前瞻性的規劃,規劃高樓大廈、公園湖泊和城市道路時,也很少進行科學的氣象論證,看看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擋了城市風道的形成。許多城市搞了大量密集的高樓,且多呈環狀分布,擋住了“城市風道”。日積月累就人為地割裂了城市生態系統,使得城市大氣難以良性循環運轉,風進不來,霾出不去,而成為令人窒息的污染“圍城”。沈陽、杭州等城市已經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從積極籌建“城市風道”開始,科學規劃城市建設,打通城市經絡,是一種中醫療法,不失為好的嘗試。
事實上,通過改善城市區域小氣候、小環境,聚沙成塔,假以時日,是有助于逐步影響改善大氣候、大環境的。當然,城市霧霾不是一“吹”而散的。這只是在稀釋一種危害,要想治本還要從源頭抓起,比如建筑揚塵、機動車尾氣等。但不管怎樣,“城市風道”給今后的城市規劃開了個好頭,引導我們尊重自然規律。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