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三峽庫區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是三峽后續工作的三大重點任務之一。通過對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及其補償問題的調研,我認為應盡快建立和完善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目前,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尚未完全常態化、制度化,僅有部分區縣開展了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及其培訓,且工作人員的定位監測能力仍有待提高,也就是說尚未形成健全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這就要求有關方面建立庫區范圍內農業面源污染在線監測制度,并加強上下游地區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方面的合作,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的農業面源污染在線監測網絡,以提高農業環境保護和監測的科技水平;進一步完善庫區農業面源污染定點監測體系,通過建設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定位監測與信息共享。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強縣級環境保護機構的監測能力,增加鄉鎮環境保護機構及其人員配備,并積極開展對機構和人員的相關知識技術培訓,以確保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工作處于“有人管”、“有能力管”的狀態。
三峽庫區涉及到重慶市和湖北省的20多個區縣的277個鄉鎮、1680個村、6301個組,其中2座城市、11座縣城、116個集鎮全部或者部分重建。目前,三峽庫區雖然已經進行了綜合開發,但并沒有明確的生態補償管理機構,導致實際中的庫區不同行政區域之間、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事權不明、職責不清,交叉嚴重、權威性和合理性不足。根據三峽庫區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在三峽庫區成立一個專門的具有一定行政級別與職能的機構,來管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補償。該機構不僅可以進行轉移支付方案的確定和支付資金的撥付,還可負責對轉移支付的最終效果進行調查、追蹤、反饋、監督和考評,不斷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益,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統一。
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補償監督與保障機制,既要明確各地區的農業環境保護責任與補償義務、推動各部門協調配合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補償情況進行監管,又要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對違背有關義務的行為應依法予以追究。同時,要建立健全三峽庫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態補償的公共參與機制,確保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和批評權,通過環境信息公開化、環境決策民主化、環境公益訴訟化,引導公共參與生態補償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借助公眾輿論、公眾監督和環境公益訴訟,對環境污染者和生態破壞者施加壓力,對生態建設者和保護者進行補償和獎勵。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安徽推行城鎮園林綠化林長制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相關工作方案要求,2018年建立城鎮園林綠化林長制相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2020年修編完善城鎮綠地系統規劃、完善城鎮生態網絡規劃、全省所有城市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詳細】
河北衡水:以園林綠化打造城市“高顏值”
近年以來,我市(河北省衡水市)園林綠化不斷升級,改變了原先單一的綠化格局,謀劃實施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重點綠化建設項目,全市園林綠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19%,綠地率達到36.91%,人均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