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舊城改造如何留住城市的“鄉愁”?
2014-03-17 08:52:07 來源:南方日報 瀏覽次數: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表示,東園廣場設計及新建建筑不能搶了歷史文物的風頭。最終,市規委會通過了方案中的東沙里回遷部分內容,但對于東園廣場部分的規劃則要求修改再提交表決。
不論最終方案如何,至少有一點令人欣慰—經過一次次的歷史教訓,如今的廣州人越來越懂得保持謹慎的重要。
人物訪談
“城鎮化和保護傳統文化并不對立”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城鎮化趨勢和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現在不少地方“先拆后建”,這種方式行得通嗎?
馮驥才:城鎮化是必須要走的,但不能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鎮化和留住我們的傳統不是對立的,把兩者看成是“矛盾”的觀念是沒有文化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復建“文物”,是因為此前都拆完了,拆完后又開始做假的了。我20年前就擔心這個問題,現在這個情況出現了。重新修建的是毫無歷史文化價值的東西,是不是有幾個建筑就恢復了大唐大宋呢?這種做法是對城市的進一步破壞,這些垃圾還很大,很不好清理,浪費了大量的錢財。
南方日報:您在會上提到要解決“城鎮化”問題一定要解決“圍城”心理,為什么這么說?
馮驥才:我國的村落問題與錢鐘書先生筆下的“圍城”有相似之處—外面的人恨不得馬上到村子里來搞開發,而村里的人希望逃出來,因為生活條件太不好了,所以我們需要新的城鎮化思路。第一是保護,就像北京最大的特色不僅有故宮、天安門,還有它的四合院和胡同,正是這些東西支撐起北京的文化特色,它們是絕對不能動的。第二,應該把現代文明和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捷輸入到村落里,讓老百姓能舒適地生活。第三,必須要給這些村落解決發展問題,村民們必須有經濟來源才會住在村子里,而且只有當人們還愿意留在村子里時,才能把村子里的文化保存下來。
南方日報:現在中國很多鄉村,“空村”現象很嚴重,在您看來,如何才能真正地實現“安居樂業”?
馮驥才:我舉個例子,現在很多村落里的衛生間和臥室不是連著的,因為衛生間臭,所以一般都擱在院子一角上。打工的農民回去以后,半夜上廁所很費事,回來以后屁股凍得跟冰鎮西瓜似的,在被窩里捂半天才能捂熱,像這類問題必須要解決,要讓自來水、電、排水系統、電視等進入到村落里。除此之外,還需要解決當地村民的實際生存問題,當然,還要啟發他們對自己村落傳統的一種“文化自覺”。
要讓老百姓在村落里安居樂業,其實是很復雜的事,我建議先做試點。廣東、江西、安徽、山西等地的村落我都跑過,村民其實有保護意識,村落的形態也很好,遺存非常豐富,有些已經被國家認定為中國傳統村落。如果不走出第一步,我們永遠是在這些矛盾糾結的地方坐而論道,但是在這個坐而論道的過程中,我們的村落就消失了。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