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舊城改造如何留住城市的“鄉愁”?
2014-03-17 08:52:07 來源:南方日報 瀏覽次數:
不僅如此,現在北京,一間胡同里的活動用房怎么設計、怎么裝修,都由社區百姓說了算。小區空地到底是當綠地,還是用作修建體育設施,得先由居民投票,再由設計師操刀設計。記者獲悉,類似于菊兒胡同社區改造的“民主投票”、“街坊參與”模式,將繼續在老城區內試點推廣,無論戶口在不在北京,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只要住在社區里的百姓,都有發言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對于舊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通過新的技術手段改造老胡同,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強制性保護胡同和四合院的舊有原貌。在北京市胡同最多的東城區,有關部門在保護胡同人文遺存的同時,為了方便居民生活,又在46條胡同里創造性地開展了機動車胡同“單行單停”試點工作,一側停車,一側為單行道,破解胡同堵車難題,取得了較好的疏堵效果。
之所以人們還能看到珍貴的胡同風貌,很大程度是得益于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出臺。北京市還相繼出臺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目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已經得到國務院批復同意,這將成為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最為有力的條文規范。
“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段話讓不少人歡欣鼓舞。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朱樂耕表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對建筑和城市規劃立法,用符合當地實際特點的環境藝術和建筑藝術來營造城市氛圍,讓人們感到更加舒適,而不是一味地建造“火柴盒子”,最終造成千城一面的結果。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馮雙白所言,保護“城市肌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他建議,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一方面要積極保留傳統的活動場所,另一方面要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形態,同時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供新媒體所需要的內容。總而言之,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最新的傳播手段結合起來,讓文化之樹在年輕一代心里扎根、發芽、結果。
連線廣東
東園廣場規劃方案與傳統風貌沖突引爭議
作為廣州近代革命策源地的中心地區,越秀區打算在越秀南路密集居民區內,建設一座大型城市廣場—東園廣場以及主題紀念館,整合東園門樓、省港大罷工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等文物,打造成一個占地2.18公頃的廣州近現代史跡集中展示地。據歷史建筑普查,在東園廣場規劃范圍內,除了上述3處不可移動文物之外,還有部分騎樓和傳統風貌民居建筑。
近日,在廣州市規委會會議上,這一規劃遭到不少專家的質疑。專家們認為規劃“不夠成熟”,擔心“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對老城區歷史肌理的破壞”。
何謂“城市肌理”?記者獲悉,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它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通過長期浸潤和積淀形成的歷史和地理的集中體現,堪稱是一部活的城市歷史,就如胡同、四合院之于北京,西關、沙面之于廣州一樣。有專家指出,城市空間形態的豐富性是廣州的一大特色,從位處CBD的天河地區到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的城中村,從商販云集的一德路到環境優美的白云山,每一種形態都自成一格,彼此交融,吐納生息,見證了廣州這座城市的包容性。
而越秀南路一段,不僅保留了許多與廣州革命傳統密切相關的建筑物,并且至今仍是廣州老城區歷史風貌保存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彎曲的林蔭道,安靜的街巷,時斷時續的騎樓街……這里被形容為“就像老人家碩果僅存的幾顆牙齒”。
“建新廣場必須以維護老城肌理和傳統風貌為前提,東園地段內多個歷史遺跡的價值都值得好好挖掘,但現在這個方案沒有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而且搞一個中軸對稱的博物館(即規劃中待建的紀念館),擋住了總工會舊址,這樣處理不妥。”有專家表示,是否有必要專門建紀念館,還有待商榷,還有專家擔心,東園廣場的設計方案不符合園林式的歷史原貌,不能充分反映廣州的地域特色。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